Author: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黑夜已深,主必快來
將臨期第四主日 // 這世界確實愈來愈不平安,因為政客太多的謊言巧語,政權太多的濫權暴力。「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教會在將臨期的黑夜中必須認真悔改,立定心志停止販賣政治的虛假平安,轉向上帝在基督生命裏所賜的承擔和付出的平安。 // 生活在將臨期的教會如何讓上帝在基督來臨所賜的新生命和平安常與眾人同在呢?就是,讓飢者有食、裸者有衣、棄者有居、病者得到照顧、罪者得到寬恕,愛我們的仇敵,要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也要怎樣待人。當然,我們更要切切關注被誣衊羞辱的,被剝削掠奪人性尊嚴的,為義受逼迫逃難的、被定罪的,他們都是幽暗法治中的「赤裸的」、「寄居的」和「被囚的」等。 //
黑暗中的喜樂:不要害怕,我救贖了你,你是屬我的
將臨期第三主日 點燃將臨期第三支蠟燭 // 黑暗中的喜樂是敵前的筵席、夜間的歌唱。人即使行過死蔭的幽谷,不但不怕遭害,甚至可以在敵人面前得享上主為他所擺設的筵席,因此人在黑暗中不可以有盼望,甚至可以在「夜間歌唱」。 // 為義受迫害的人在漆黑的深夜中要聽見上主對他說:「創造你的耶和華,造成你的那位,現在如此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 //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主已經近了。」是的,心靈深處的黑夜,總是凌晨三點鐘,黑暗中仍有喜樂,因為知道「主已經近了」。是的,黑暗中可以喜樂,因為知道「主已經近了」。 // 看哪,冰雪開始融化,聖誕就快到臨。//
等待和期盼:潘霍華獄中的將臨期
「牢房的生活可說是將臨期(Advent)的一個很好的比喻。囚犯等待、期盼、做這個或做那個——最終都是無關重要的——牢房的門是深鎖著的,只能從外面打開。」(潘霍華)
感恩,開啟心靈,面向恩典
// 感恩,相對於恩典;與創造和救贖上主的恩典賜予相對的,就是受造和蒙恩之人的感恩的心。 //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物,無論是重要的或卑微的,非凡的或平凡的,歡欣的甚至悲痛的,凡事學習心存感恩,並學習如何關注虛無中的實在,破損中的縫補,罪惡中的更新,這人便為有福。 // 儘管無權無勢、勢單力薄,我們知道,上主並沒有忘卻被欺壓的,沒有離棄被嘲笑的,祂使人夜間歌唱:因為他們「處處受困,卻不被捆住;內心困擾,卻沒有絕望;遭受迫害,卻不被撇棄;擊倒在地,卻不致滅亡。」(《哥林多後書》4: 9-10) //
自由民主可以有的選擇
// 今天過後,美國或會有一個新的「救世主」誕生。然而,無論誰人是總統,不變的事實是,美國人民還是美國人民。 // 當選民素質低落、選舉文化扭曲,當謊言和暴力不再有客觀的意義,只是以假新聞還假新聞,以抹黑醜化還抹黑醜化時,再好的民主選舉制度恐怕也就只能意味著幾個爛橙之間的選擇,選舉的最終結果不過是迎合選民自己任性自私的要求。 // 「今天這世界的問題是什麼 (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 today)?」大文豪 G. K. Chesterton 的智慧簡覆僅僅兩個字:「是我 (I am)。」 //
兩種福音觀,你真信的是哪一個上帝?
// 福音的宣講並不僅是耶穌的死,不僅是無罪的代替有罪的死亡,更為重要的是,福音宣講的核心是一個被釘十字架的耶穌,他在十字架上不但無條件地寬恕加害者,更為他們向父上帝祈求赦免,而十字架所展示的不僅是一個仁慈寬恕的耶穌,更是一個仁慈寬恕的父上帝,因為道成肉身的聖子與永恆的聖父原為一。 // 耶穌最為動人的兩個福音比喻這樣的記述:「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裏,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擁抱著他,連連親他。」 // 慷慨施捨的,心中可以沒有一點憐憫,賙濟布施的,對社會不公義可以無動於衷。發自內心深處的憐憫所關注的是整全的人,並非只是一個人的這個或那個需要,這個或那個問題,而是整全的人(包括個人以及其所屬的群體)此時此地被蹂躪、被踐踏、被扭曲的整體實在。 // 一旦塞住了憐憫的慈心,「罪得赦免、因信稱義」就極容易扭曲為可怖的自我為義。 // 兩種福音觀,兩個不同的上帝,你真信的是哪一個?//
十字架的冒犯性(τὸ σκάνδαλον τοῦ σταυροῦ)
// 保羅並不是說,當上帝一時糊塗愚拙時,祂還是比我們智慧;當上帝一時失誤軟弱時,祂還是比我們強大。保羅真正要說的是,「上帝的智慧就是愚拙!上帝的能力就是軟弱!」 // 愷撒的歸愷撒,但愷撒的高官卻已經坐在教會的高位上了。大理石取代絆腳石,教會的十字架早已經沒有了冒犯性(σκάνδαλον)。哦,冒犯性?我們教會不是一向奉公守法的嗎? // 我們依然被各種的世俗權力和傳統力量所迷惑和愚弄,包括釋法權、裁決權、委任權、否決權、購買力、執行力、殺戮力等,依然迴避任何形式的無能和乏力。然而,正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所展示的奄奄一息的上帝拯救了這極度暴戾和瘋狂的世界。 //
在艱苦漫長的旅程中祈禱
今天 928,今年這一日又是猶太人最神聖的贖罪日(Yom Kippur יום כפור),謹以此作為我的祈禱
我以後都會稱佢為「彥霖」
// 「我以後都會稱佢為『彥霖』」。死因庭研訊的,不僅是一個死者、一具在海上發現的浮屍,去年「屍體發現案」統計數字中的一個,而是「一個 15 歲嘅年輕女孩」,這女孩「稱為『彥霖』」。 // 一個人無論是活著抑或死亡,她(或他)依然是一個人,我們知道她(或他)是誰,她(或他)的名字依然存在,不能就此約化為一個屍體或數字。我們常說,生命是神聖的,但弔詭的是,死亡往往反映出一個人(或一個社會)對人的生命的真正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