悸動:感念劉曉波

劉曉波的結局叫我心酸,在近日許多對他的悼念文中,我心中產生的悸動感竟是荒唐:世界國寶級人物卻被當渣滓。 保羅說,「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許多人不能接受,基督的邀請原來是要我們上演一台做渣滓的人生,劉曉波雖自稱不是基督徒,卻讓我看到甚麼是以高層次的情操將荒唐的劇本在大時代中做動人的詮釋。

民主與公義

「人有實踐公義的能力,使民主有可能,但人有行不義的傾向,令民主變得必須。」從人性的特性看,民主是當代基督徒追求的公義訴求之一,亦是基督徒在不完美的世界裏,所能有的最佳政制選擇。

城市的哀歌

為甚麼追求民主人權的社會要常常唱哀歌?因為哀歌提醒我們人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哀歌讓我們憶起在濫權中流入泥土的鮮血。哀歌唱出人類的情感的忐忑,敦促人盡一已的綿力,夯實社會共善的地基,當我們的心靈聽見哀歌,良心的力量就會重覆地述說:「這惡事不能再讓它發生。」而這股聲音為以人為本的社會帶來希望。

從佔領經驗說起…點同街坊講民主?

一個多元的社會,原來就是有不同的聲音,雨傘運動最後如何表面上終結,也阻不了這運動帶來的深化改變,但變出來的是更昇華的尊重差異空間、更有質素的公民社會,抑或倒退至完全不懂處理矛盾衝突,事事拳頭先行的蠻荒年代?分享會收集了不少「民主運動走進社區」的建議,會看看如何連結地區組織的力量付諸實行。 趁今天香港仍是文明的城市,我們一起努力向正面進發吧!

公民社會聯合行動

佔領運動發生已經超過一個月,政府與學聯代表會面至今亦已三星期,運動情勢陷於膠著,令人擔心往後事態發展,包括能否和平及妥善地得到解決。一群活躍於公民社會的人士深信社會各界均應該共同負起推動政制民主化的責任,遂發起「公民社會聯合行動」,透過深化理性討論,好讓民主運動能持續發展。

你上京 我罷課 百感交集

如果自己有仔女參加罷課,就算你是維園亞伯,也最好買份消夜放在桌上,在字條寫上:「明天想吃什麼?爸爸字。」你就為香港的安定盡了一點力,什麼醫生校長這些貨色也不及你。香港歷史有你條腳毛,那麼微不足道又意義深長。

非黑即白的壁壘邏輯

在一個多元社會中,民主的運作需要各個不同群體的共同努力,求同存異。壁壘邏輯卻是求異棄同,把彼此共通的地方放在一旁,強調大家的相異,然後來一個你死我活的駡戰;如果壁壘邏輯蔚然成風,社會如何能達到任何共識?如果社會沒有共識,民主如何得以運作?

民主、人權,各自表述?

「民主」、「人權」,雖稱「普世」價值,卻大有「各自表述」的空間,值得人放下自己的固有理念深思。

民主普選對教會沒有意義?

香港教會應該打破這個狹隘理念,既然透過那麼多公共事業服務香港,教會就應該委身香港,責無旁貸關注和支持香港三十多年來對民主香港的訴求。為香港市民講一句公道話,我相信這是市民對香港教會的期盼。

五餅二魚

戴耀廷似乎更希望香港人能明白,民主精神不只是一人一票這麼簡單,而是如何解決公共紛爭,尊重差異又達至真正和諧這個目標。像聖經中可以分給無窮無盡的人吃的「五餅二魚」,在佔中議題上,人人都能感到「自己有份」,感到被尊重,大家都是持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