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之創造

羅丹的「上帝之手」是「雕刻中的雕刻」,它正好體現兩種「創造」的未完成狀態:一方面,再現了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未完成的某個狀態;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上帝正在創造人類、但尚未完成的某一時刻。因此,這件作品體現出對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創造」和「上帝創造人類」未完成性問題的回應。

戰鬥與享受的信仰生命——路德遺像

路德認為世俗生活會戛然而止,死亡隨時將至,我們需要做的則是享受上帝賜予當下生命的美好。路德的一生是辛勞顛簸的一生,它在當時曾激起政治和信仰上的憤怒和鬥爭,對後世的政治革命、宗教自由和現代社會影響深遠;而路德遺像則呈現路德個人信仰生命:沉著、安詳,享受當下世俗日常生活,並對永恆上帝恩典與應許的堅定信心與盼望。

靈途:馬田史高西斯的《誘惑》與《沉默》

對信仰的追問是馬田史高西斯迄今為止從未間斷的訴求。⋯⋯他自己說:“我是一個冷淡的天主教徒。可我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徒——這是永遠無法脫離的。” 《誘惑》與《沉默》這兩部在時空上本無多少關聯的作品,因一人的獨特生活旅程而成為一種信仰之旅的不同時刻標志。它們以各自獨到的方式向我們展現與任何基督徒都息息相關的主題,即人性的軟弱如何面對神性的救恩;或者,更好說是:無限美好的神性如何遷就而批戴了這沉重鄙陋的人性。

相信,就看見了:哥特式大教堂藝術

教堂空間不再是天上聖城耶路撒冷的縮影,而是上帝臨在的神聖空間,人們用眼睛確認上帝的臨在,體驗與上帝在永恆空間的相遇。

《鋼鋸嶺》下的《沉默》——依納爵神操

安德魯加菲真正尋找的是能治愈其內心恐懼的良藥。他害怕的是失敗;或者,更確切的說,他怕的是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失敗。他(在“神操”之後)明白了軟弱的威力,明白了受傷的心不需要隱藏;他正走在康復的路上,追尋“更大的自由”。

光影聞道(四):《莫扎特傳》(導演版)(Amadeus – Director’s Cut)

每個自甘囚禁的靈魂,本身就是一個地獄,因為在那個自我裡頭,沒有半點讓上帝容身的空間。相反,人若為了上帝的緣故而捨棄任何塵世中最寶貴的東西,到頭來他會發覺,這些東西所指向的美善和真實,原來早已在天堂的深處等待著他了。

信仰象徵還是普遍象徵?——科隆大教堂的里希特之窗

無論是被看作基督教信仰象徵還是普遍象徵,里希特的作品不僅為一座古老的歷史建築注入新活力,肅穆的天主教建築吸納了藝術的時代氣息,它亦挑戰了傳統信仰對待當代藝術的認識。

光影聞道(三):《逆權大狀》(The Attorney)

「在時代的呼喚臨到你身上時,你是否願意承擔?」有些人選擇放下這個問題,然後照舊生活;但有些人卻是細聽這呼召,然後一步一腳印的向著一個未知的方向和國度走去。

光影聞道(二):《月黑高飛》(Shawshank Redemption)

我們確信,在看似黑暗的世界背後,有慈悲仁愛的主在等待我們;在一切失望、挫敗、苦痛背後,有上帝在基督裡的勝利在等待我們。

光影聞道(一):《教父》(The Godfather)

在每個看似絕望的處境中,在每個封閉黑暗的國度裡,其實都有一度通向救贖的門,只是開門的鑰匙並不在人自我救贖的努力中,而在慈悲的上帝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