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重拾教學的熱誠與意義

我們既然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只待我們能放下案頭無盡的課業,花點心思聽聽學生內心的掙扎與苦惱,給他們一個盼望,讓他們在希望下成就自身的夢想,那才是我們最大的滿足,也才是我們所堅持教育最大的目的。

回顧中國歷史科與國民身分認同關係的發展概況

去年雨傘運動結束後,社會各界均著意思考為何有那麼多年青人勇於表達政治訴求? 問題出爐,答案紛紜。不少人士急於為問題開方把脈,加強中國歷史教育彷彿成為問題的靈丹妙藥。一時間,高呼檢討、強化中國歷史教育的聲音響徹雲霄。 雖然雨傘運動後檢討中國歷史學科的論述,有一定歷史根據,但假若認為國民身分認同其實是等同於愛國時,筆者深怕學科並未能勝任。

雨傘運動與教育

運動期間,不少社會賢達指斥通識教育科是推動學生參與政治運動的主要因素,還有人指由於中國歷史科的偏廢,導致學生的國民身分認同下降,結果成為他們參與運動的內在價值取向。 政改引來的問題若只推諉他人 (例如: 教育) 而忽略自身的反思與再啟蒙,誠非我城之福。一旦誤判因由只會令香港永無寧日,只有對症下藥才可落實一國兩制的構想。

端祥學生眼睛,你會有新發現

評核成績固然重要,但這只是課程內容部份的反映,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生活體驗、處事態度、待人接物等也應該得到老師以至學校的關注。因為我城需要的人才應該要德智兼備,學會尊重、守時、體諒、欣賞他人應該是課程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黑色筆圈上的日子

凌晨時份的夏慤道在剛才的騷動後再復歸平靜,可是漆黑的天際,星光隱耀。舉目觀看,只有馬路上點點電話的熒光襯托出黑夜的幽暗。九月廿八日學生的詢問縈繞心田,當時我不懂回應,此刻也不知怎樣回答。我只知道八十七枚催淚彈不僅驅散不了人民對警察濫用暴力的不滿,更為香港的歷史添上一個用黑色筆圈上的日子。

積極面對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第三屆中學文憑試 (DSE) 已經放榜,中國語文科再次被稱為「死亡之卷」,學生惶惶而悔恨,家長沖沖而抱怨。語文學習是習慣,層層積累,而非一蹴而得。學生以至家長、教師必須從少便培養養好的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素養,如此才能考獲佳績。

愛學生,就愛他們到底

南韓船難的老師,我們向您們致敬,願你們安息。道德是光譜,犧牲生命固然耀眼千載,為學生犧牲自己的時間與心血的曾燕虹老師也是我們當效法的榜樣。

忙碌

容我斷章取義地截取一節經文: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 」(《聖經.詩篇》46:10) 。休息為了走更遠的路,讓我們疲累與枯竭的身心得到平靜 (be still, NIV版本) 。上帝祝福星期六為安息日,不正是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嗎?

延遲滿足

試細想學生內要忍受青春期帶來身心變化的困擾,外要克服人間世形形色色的誘惑,才能專心闖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溫習、評核」之循環。一晚接一晚的挑燈夜讀,目的只是期望在公開試後獲得佳績以升讀大學。然而問題是,香港學生延遲了自身的意欲是否真能得到滿足呢?

人文學科的沉淪

假若,教育當局任憑學校在市場導向下自行開辦科目,人文學科由沉淪以至滅亡似乎並非過慮,相信這不啻是教育界的警號,也將亮起人類繼續發展的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