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義的路上遇上復和

復和與公義非但不是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兩個概念,真正的復和是必須擁抱公義才得以成就,公義是復和的基礎,而復和則是公義的目的。

政局發展有四種可能 教會復和是唯一道路

耶穌求的就是一樣,信徒合一,以合一為見證,使世人知道及相信福音。面對如此清晰的召喚,我們稱為基督徒的,難道可以同堂聚會不相往來?甚至公然指責互相論斷勢成水火?不可以的。

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

「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締造和平」的意思並不是在兩班打架的人中間作和事佬,而是主動的向得罪和傷害自己的人和好。要社會和諧,現在應是一個放下磚頭和武器的時候,是彼此擁抱,共同締造和平的時候。

「斬腳趾避沙蟲」與關係撕裂之間

政治哲學家對於何謂公義,辯論了二千年。最重要是認識公平公義有多角度的多元思維,無論是家庭、公司和社會裏的糾紛,我們都要持開放態度,聆聽不同意見,提高對話的質素,精通妥協的藝術。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經過了差不多三個月的雨傘運動,看到香港社會的撕裂。佔領行動結束,但撕裂情況未見縫補的曙光。對建立和諧社會,縫補撕裂,政府所做的比任何人更重要。可惜的是,我們看見他們所言所行的,不是着眼於縫補撕裂,反而是挑起更大的矛盾和對立。

撕裂 • 對話(一):廣泛和深層次的對話

網絡社交平台近幾個星期湧現的unfriend潮和退出潮反映了我們正在被非理性的憤怒和不寬容淹沒。在巨牆和雞蛋之間,我們又迅速地為自己築起了更多的牆。 現時香港社會的對立、衝突和撕裂是廣泛和深層次的,因此,社會需要的溝通和對話也應該是廣泛和深層次的。一方面,政府的政改方案必須有充分的民意支持,才會有認受性,另一方面,社會也需要透過充分的聆聽和積極的對話,形成成熟和理性的民意,否則,恐怕只有情緒化的民意和非理性的群眾霸權。

示威者與政府皆應調整策略,避免香港進一步撕裂

我認為民主抗爭應該進入另一個階段,調整策略,減低對其他人的影響,凝聚參與者深化民主,避免香港繼續撕裂。 執政當權者同樣要作出調整,放棄用鬥爭或者高壓手段去壓制示威者,應該是有效去疏導他們的情緒,進行有用的對話。

「我要和平」:請不要在撕裂的傷口上撒鹽

抗爭者的和平、文明,感召了不少市民支持;他們當中,不少連遊行也未參加過。但執法者的不作為和「民兵」加入後,在已撕裂的傷口上灑鹽。香港今後,不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