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公民廣場案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八、Propaganda)
Propaganda無處不在,非常危險,要懂得分辨、批判和拒絕。怎樣辨別Propaganda?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兼聽兼看,所謂兼聽則明。如果你們不怕困難,想培養兼聽的習慣,達到知己知彼,可以選左中右媒體各一,每天花十五分鐘看這三個媒體的要聞報道,假以時日,就能敏銳覺察那些是Propaganda。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七、出巴比倫)
昔日,在晦暗無望的年代裏,在自憐無助的社群中,先知藉宣講上帝話語,燃亮了眾人內心的一點燭光,締造了出巴比倫的奇蹟。今天,這樣的奇蹟還可以出現嗎?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二、兩代之間)
不要灰心,不要放棄,不要因為上一代人誤解你、否定你,而對自己失去信心。策略錯了、行動不成功,可以檢討、調整,但理想不能放棄,原則需要堅持。上一代人失落了你們,你們可以「搵返」自己。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七、哀傷悲慟)
耶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 4)哀慟在人與人之間搭起橋樑,上帝藉此帶來安慰與幫助。人往往要走到絕境,被打倒在地,失去一切希望的時候,在深淵中向上帝發出悲傷哀慟的呼求,才真正與上帝相遇。原來,悲傷哀慟的呼求,會觸動上帝的心,會牽引上帝的手,讓呼求者在絕望中重燃盼望。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一、獄中書簡)
許多年後,潘霍華的摯友貝特格重看這段話,才忽然注意到最後一句有點奇怪,他明白潘霍華為什麼滿意於自己的過去,他從不後悔在戰爭爆發前夕坐最後一班船從美國回到德國,參與同胞的苦難,但為什麼說滿意於他的現在呢?為什麼對計劃失敗不表示遺憾而表示滿意呢?貝特格認為,那是因為行動向世人證明了德國國內仍有勇氣與良知,潘霍華選擇站在受迫害的一方參與抵抗,從此免於罪咎和自責,所以他為此感恩。 我衷心希望,你們將來回看自己的一生時,也能夠講同一句話:「我感激並滿意於我的過去與現在。」
他們沒有口是心非
我們可以說三位學生領袖知法犯法,可以把他們送進監牢,刑期長短可以商榷,最終由終審法院裁斷,但不應該冤枉這三位年輕人「口是心非」或「自欺欺人」,他們是正直而真誠的青年,擁有高尚的人格。 他們和上一代爭取民主的社運領袖(如佔中三子)的分別,在於對「非暴力」界線的理解。⋯⋯法院應該同時看到,這些年輕人和旺角騷亂中擲石縱火的示威者,或者在暗角拳打腳踢被捕者的警察,從客觀行為性質到主觀行事意圖都有著根本的、重大的區別,我們可以不認同他們對非暴力界線的理解,但不需要懷疑他們的真誠和善良。 三子是為什麼坐牢?是因為作奸犯科、偷呃拐騙嗎?是年少無知、被人誤導嗎?都不是,而是因為他們的政治信念和良心召喚!既然如此,親友和同情者稱呼他們為「政治犯」、「良心犯」,在情在理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