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隨想

在生與死的疑惑面前,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重視的事情。我向自己承諾:充實地過每一天。把每天都看成是人生的最後一天。

我不抄捷徑

有位前輩肯定地說了一句:「在紛擾之中,你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消化了各方的意見後,做回你自己,因為那才是最真、最自然的角色。」我一直憑着她這句話,在金石良言和噪音之間,找尋和塑造自己的聲音,並保存從小建立的價值觀。不抄捷徑,短期內可能看似比人起步慢,但長遠而言,卻能熬出堅定的自信,體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貴和美麗。

寫在《爭氣》開畫第一周

「一個人的推動力往往來自其價值體系。有些人的價值觀來自無厘頭文化,有些來自現實的賺錢享受文化。「作為一個基督徒,我的價值體系必然以信仰為根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這句話正是我每天給自己的提醒,特別是最後兩句話,知易行難。

愛自己國家的苦難

當然,下一代要做的夢,老一輩的無權作主;譬如我希望她們能愛國,但沒有人知道她們將來會住在哪一個國家。然而,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大遺產,就是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觀,對罪的恨惡和對公義的渴慕。

反思Erwiana事件:不要只作旁觀者

事實上,我們的價值觀都著受著社會的價值所影響,但作為基督徒,我們必須常常緊記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同時,我們是否都在作拿起石頭的那些群眾呢?

商業操守,怎樣教? (Is Business Integrity Educatable?)

價值觀的教育是身份與見證的教育,不是單靠辦甚麼課程可以了事的;正如父母教育子女也必要以身作則,不能靠講。我們站在這時代中,代表著、見證著甚麼價值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