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獨」說起,九七後香港教育的政治化

教育乃生命探索之道,凡與生命有關的,如對自己的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和人與世界關係的建立,對大自然探索和珍愛,對生命創造者的敬畏,都是教育的範圍。或許課堂範圍有所限制,但不表示在課堂外,在學校裏不可以談其他。例如九七前中國歷史科不會談四九年以後的中國,但在校園內談並不違法。既然當年的教育局官員能這樣開放,「只要持平」,可以談六四,今天為甚麼不可以談雨傘,談年青人對香港前途的期望,甚或涉及「港獨」?

別讓仇恨佔領港大

鬥爭挑起仇恨,仇恨造成更多鬥爭,這是一個無底深潭。 擇善固執是對的,不妥協、不放棄、不認命、不沉默,統統都是對的,請堅持下去;但請不要為仇恨開門,不要讓仇恨佔領校園,不要讓仇恨進駐心靈。不為別的,只是為了讓你們繼續享有活在愛中的自由。

從佔領經驗說起…點同街坊講民主?

一個多元的社會,原來就是有不同的聲音,雨傘運動最後如何表面上終結,也阻不了這運動帶來的深化改變,但變出來的是更昇華的尊重差異空間、更有質素的公民社會,抑或倒退至完全不懂處理矛盾衝突,事事拳頭先行的蠻荒年代?分享會收集了不少「民主運動走進社區」的建議,會看看如何連結地區組織的力量付諸實行。 趁今天香港仍是文明的城市,我們一起努力向正面進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