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

試細想學生內要忍受青春期帶來身心變化的困擾,外要克服人間世形形色色的誘惑,才能專心闖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溫習、評核」之循環。一晚接一晚的挑燈夜讀,目的只是期望在公開試後獲得佳績以升讀大學。然而問題是,香港學生延遲了自身的意欲是否真能得到滿足呢?

基督教學校 @多元開放社會

基督教學校堅持他們的信仰傳統幾千年來的價值,必會有些行為是不認同的,這不是歧視。若我們要營造多元社會,更應尊重不同傳統,也尊重教育本來的意義。

尊師重道值得嗎?

讓我們重建師生關係和互信,讓老師待學生有如父母待子女,與學生交談(而非與大屏幕上的投影交談),聆聽學生,啟發學生。讓學生向老師表示應有的尊重,見面微笑打招呼,上課集中精神,誠實不欺完成功課。

人文學科的沉淪

假若,教育當局任憑學校在市場導向下自行開辦科目,人文學科由沉淪以至滅亡似乎並非過慮,相信這不啻是教育界的警號,也將亮起人類繼續發展的紅燈。

校長專訪(一):校長醫者心

作為一校之長,他決定要“以人为本”,因為他清楚知道他要推動的,不單是大學的排名和建設,而是 “還要給學生一個人生的方向⋯⋯一個人文精神。”

牛津探尋(一):人才輩出的Magdalen

瑪得蓮歷代傑出校友彬彬濟濟,撰寫《納尼亞傳奇》的文豪魯益師正在列內。電影《國王的演講》中,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也是瑪得蓮校友。此外,當代瑪得蓮人卻最引以為傲的校友之一丹寧爵士乃廿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法學家之一。他们把瑪得蓮校史點綴得如星光般燦爛。

給孩子機會

隨著升學方法的複雜化(美其名曰多元化),台灣的孩子考試壓力並沒有減少,反而把考季拖長,苦了孩子,累了家長,孩子們為考試而讀書的情況也更加惡化。我並不認為我女兒比別人優秀或聰明,只是慶幸自己沒有揠苗助長,她反而學會用頭腦去作判斷。

小孩不笨

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能拿獎學金、能進最頂尖大學,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但在我們看來,父母真的教了為人父母應該教的,孩子應該學習的,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黎嘉瑩︰老人「家」

「家」不是指那外在的物業,一家人也不一定要住在同一屋簷下。 「家」是一份關係,愛的恩情,給老年人一個真正的家,視他們如家中之寶,比一切社會福利更為珍貴。

媽咪,信我喇!

在生活裏,科技讓我們過的日子豐富,但內心卻漸漸萎枯,無所依頓,在患難中找個人傾訴絕不容易,你試過禱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