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宋軍
銘記與遺忘(三):二戰 • 中國
我們可以選擇饒恕與和解,但仍會銘記那段歷史。饒恕並不意味著遺忘,記憶塑造我們的身份,使先人獲得尊重和安息,而和解則是為了擁有美好的明天。
銘記與遺忘(二):二戰 • 德國
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形成的文化,可以說是一種悔罪型文化。基於上述信仰,人認罪悔改並非丟臉而是理所應當的事,真心認罪的人,會盡力彌補自己的過失;而饒恕對方也被視為美德,甚至不以對方首先認錯為條件。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德國政府在二戰結束至今都在道歉,且對受害人進行國家賠償,同時德國仍不失為有尊嚴受尊重的國家。
Comments Off on 銘記與遺忘(一):二戰 • 日本
銘記與遺忘(一):二戰 • 日本
面對歷史,總有人竭力銘記,也有人拼命遺忘。與德國戰後歷屆政要多次就納粹大屠殺向猶太人表示懺悔形成鮮明對比,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4月底訪問德國前對《法蘭克福彙報》記者表示,日本不會仿效二戰後德國向鄰國道歉以尋求和解。什麼是這種反差背後的原因呢?或許我們可以從儒家文化一見端倪。
民無信不立
今年春晚有一句話給人印象深刻:“人倒了還可以扶起來,如果人心倒了就扶不起了”。喪失誠信是當今中國社會上下急需扭轉的弊端之一,為了不使後人而複哀後人,當政者有責任利用一切機會取信於民,挽回將傾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