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雷競業
«腓利門書»對奴隸制度的顛覆
這種解經只會令年輕人認為聖經談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救恩,當他們追求世上的公義時,信仰變成可有可無。然而,真正有問題的不是聖經,而是教會對聖經的解讀。聖經的訊息既超越政治的層次,卻又充滿政治的含意,也許這就是教會老一輩和年青一輩都需要聽的訊息。
非黑即白的壁壘邏輯
在一個多元社會中,民主的運作需要各個不同群體的共同努力,求同存異。壁壘邏輯卻是求異棄同,把彼此共通的地方放在一旁,強調大家的相異,然後來一個你死我活的駡戰;如果壁壘邏輯蔚然成風,社會如何能達到任何共識?如果社會沒有共識,民主如何得以運作?
愛自己國家的苦難
當然,下一代要做的夢,老一輩的無權作主;譬如我希望她們能愛國,但沒有人知道她們將來會住在哪一個國家。然而,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大遺產,就是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觀,對罪的恨惡和對公義的渴慕。
教宗方濟各的«福音的喜樂» (Evangelii Gaudium)
假如世人在教會的宣告中只是聽到真理的審判,那教會就失職了。教會不單要明辨真理,更重要是把活在真理中的喜樂與他人分享。
展望2014:「善養浩然之氣」的更好明天
香港在2014年最重要的挑戰,是要建立社會中公義和民主的「浩然之氣」。香港人的前途,就要看我們是單看短線利益、以發洩心態互相攻擊,還是以「善養浩然之氣」之心去面對明天。
建立追求政治公義的傳統
教會應如何去建立有關社會公義的傳統?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理念和實踐。在「正思」方面,當信徒追求實質公義時,自然地要尋問政治的程序公義;在「正行」方面,信徒應盡量參與社區和政治生活,我們的反省應建立在實際生活的根基上。
兩種政治公義:實質公義和程序公義
無論在教會或中國文化傳統中,有关程序正义的討論都頗為薄弱。對於沒有傳統可參照的課題,教會的回應顯得緩慢,這可以視為一種審慎表現,甚至是應該的;緩慢的回應不等於說教會並不關心公義問題,也未必是缺乏道德勇氣(雖然這些指控不是全無道理),正面來看,可以是教會需要時間找尋一個更為穏固的理念和行動根基。
政教分離與社會公義
在政治的光譜中,無論信徒是屬於保守派或是激進派,參政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或個別組織)的權力,而是為了榮耀神和服事鄰舍,神的公義驅使我們追求地上的公義,但地上任何人或政黨的公義都是不完全的。
「佔中」和順服掌權者
期望選擇參與「佔中」的,不是出於逞英雄,而是出於愛鄰舍;期望選擇不參與「佔中」的,不是出於對公義的冷漠,而是出於愛鄰舍,以其他的方法服待他人。也期望信徒之間能以愛相待,避免以聖經的權威去封殺對方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