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獻身於公共領域的基督教 ——讀《馬丁‧路德‧金自傳》

許多人(包括尼采和不少中國人)都把基督教的道德理解為叫人逆來順受「不抗惡」,其實耶穌說的是「不要以惡抗惡」——要抵抗惡,但不能採用惡的方式。

小孩不笨

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能拿獎學金、能進最頂尖大學,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但在我們看來,父母真的教了為人父母應該教的,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至於孩子能否拿獎學金、進最頂尖大學,那是另一回事。

基督徒,請你封嘴!

無論他用了多少社會學的詞彙或類似社會學的論說去包裝,也無法遮掩其狂躁的情緒;其透過語言所進行的暴力更是肆意的,大抵要收寒蟬效應。

宗教免進

我們仍會堅持維護一個多元聲音的空間,和在其中的多元價值的取捨。然而,面對與世俗價值完全相反的宗教論述時,我們為什麼卻不容許公共論壇有宗教的聲音和價值觀呢?

《終極之問:永恆、愛、性、快樂》── 中譯本序

這本書的一個獨特之處是,這兩位大師在這些問題上曾經完全一致,後來又截然相反——二人的一致,不單指兩人都曾患有憂鬱症,都曾分析過自己幼時的性心理,都曾經歷過喪親之痛和疾病折磨,都曾經歷過遭人嫉恨而不得志的處境……更是指兩人都曾抱有類似的世界觀人生觀,都曾是堅定的無神論者,都曾對神抱有「質疑」或「對抗」的態度。然而,最終,二人對本書「目錄」中所有的重大問題,都有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佛洛伊德至少在其著述中依然故我,而路易士則在著作和生活中都拋棄舊我,儼然新生!

道在人間

我們處身在激變的大時代中。我們不但正視信仰的意義和公共性,同時也注意到網絡2.0在公共領域所帶來的新挑戰和契機。經濟掛帥、政治正確、自我膨脹的(後)現代社會急需源自信仰視角的聲音和價值。我們因而開始籌劃「格思」網絡以回應今日時代的挑戰,務求把基督信仰的聲音和價值帶到公共空間,並在其中建構信仰與社會事務、公共價值和歷史文化等關係。

一個「事件」,三大「缺失」

一個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府,早就應該進行徹底的制度改革,建立真正自由的新聞體制,建立真正獨立的司法體制,彌補這兩項重大的制度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