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之創造

羅丹的「上帝之手」是「雕刻中的雕刻」,它正好體現兩種「創造」的未完成狀態:一方面,再現了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未完成的某個狀態;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上帝正在創造人類、但尚未完成的某一時刻。因此,這件作品體現出對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的創造」和「上帝創造人類」未完成性問題的回應。

香港有明天 —— 認清現實,擁抱傷痛,盼望明天

先知為了喚醒他們,不要只低頭看著眼前的困局,便叫他們往後看,回想上帝在昔日的恩典與大能的作為,看見歷史的軌跡;也叫他們往上看,仰望上帝創造的宇宙,看見超越的境界,祂領出天上繁星,並一一稱其名;又叫他們向前看,憑上帝應許看見彌賽亞的降臨,看見終末的新天新地。能夠向後看、向上看、向前看的人,就看到想像和盼望。

悸動:感念劉曉波

劉曉波的結局叫我心酸,在近日許多對他的悼念文中,我心中產生的悸動感竟是荒唐:世界國寶級人物卻被當渣滓。 保羅說,「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許多人不能接受,基督的邀請原來是要我們上演一台做渣滓的人生,劉曉波雖自稱不是基督徒,卻讓我看到甚麼是以高層次的情操將荒唐的劇本在大時代中做動人的詮釋。

守望時代,承擔苦難,拒絕仇恨——記劉曉波先生的生命情懷

劉曉波和⼀眾國內維權⼈仕當然了解當今中國處境之⿊暗,但他們的貢獻和作⽤正是要在漆⿊⼀⽚的處境中,⽤他們點點微弱的燭光去照明國⼈⼼中的眼睛。他們要⽤⾃⼰的⾃由和⽣命去為⾃⼰的信念作⾒證,要讓國⼈知道,也讓當權者知道,真理的聲⾳無論如何微弱,終不能被淹沒,它總能衝開冰封著它的泥⼟,它總能找到突破的缺⼝。

從分歧中學習共存之道——評約翰•稻津《自信的多元主義》

自信的多元主義堅持一種信念,即我們可以承擔彼此的不同,進而為展開對話和互相說服創造機會。與司法實踐不同,踐行多元主義的信念對社會中的每一位公民都意味著平等的挑戰:不論是在公開演講、集會遊行還是在罷工抗議中,她都需要在所投身的公民行動中充分表現出寬容、謙卑和忍耐的美德。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教會禮儀在可靠的手中

真正擁有耶穌之言的人便能聽聞祂的靜默……。祂的話、祂的言源自靜默,而且只有在那裡才能成熟。如此看來,理所當然的,若想正確理解其言,就必須同樣地進入祂的靜默;就要學會從祂的靜默中聽聞其言。

戰鬥與享受的信仰生命——路德遺像

路德認為世俗生活會戛然而止,死亡隨時將至,我們需要做的則是享受上帝賜予當下生命的美好。路德的一生是辛勞顛簸的一生,它在當時曾激起政治和信仰上的憤怒和鬥爭,對後世的政治革命、宗教自由和現代社會影響深遠;而路德遺像則呈現路德個人信仰生命:沉著、安詳,享受當下世俗日常生活,並對永恆上帝恩典與應許的堅定信心與盼望。

眾新聞與我的信仰

守望這座城市,像古代的城池守望者,每天登上城樓觀望,每當發現風吹草動,可能影響城中居民福祉的,便第一時間準確地大聲地向民眾報告,這可以是一份神聖的差使,是上帝交託信徒的終身召命。

靈途:馬田史高西斯的《誘惑》與《沉默》

對信仰的追問是馬田史高西斯迄今為止從未間斷的訴求。⋯⋯他自己說:“我是一個冷淡的天主教徒。可我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徒——這是永遠無法脫離的。” 《誘惑》與《沉默》這兩部在時空上本無多少關聯的作品,因一人的獨特生活旅程而成為一種信仰之旅的不同時刻標志。它們以各自獨到的方式向我們展現與任何基督徒都息息相關的主題,即人性的軟弱如何面對神性的救恩;或者,更好說是:無限美好的神性如何遷就而批戴了這沉重鄙陋的人性。

相信,就看見了:哥特式大教堂藝術

教堂空間不再是天上聖城耶路撒冷的縮影,而是上帝臨在的神聖空間,人們用眼睛確認上帝的臨在,體驗與上帝在永恆空間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