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各自表述?

若想瞭解基督教如何面對複雜的同性戀議題,是否應該選擇更加地道的基督教呢?倘若所認識的「基督教」只不過是披上聖經語言外衣所表述的當代世俗文化精神,豈不就像外國人到了中餐廳,想嘗試著名的宮保雞丁,卻吃到宮保鴨脖子?

牛津探尋(三):文化寶庫的Christ Church

牛津眾學院,最廣為人知者當數基督堂(Christ Church)。Christ Church名人如天上繁星,但對近代史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洛克的哲學,對近現代科學、政治、法律、哲學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牛津探尋(二):Bodley:飽蠹樓中,再思西典

再思Bodleian歷史,我們可窺探近代英國文化成就背後的信仰基礎。若無中世紀、宗教改革的基督教思想,是否英國還能產生沙翁、培根、牛頓,以至其後的工業革命,值得深思。

「杯葛星巴克計畫」與「社會市場化」

儘管同性婚姻支持者集體杯葛基督徒企業,耶穌吩咐門徒不可「以牙還牙」(太五38)。試圖用經濟手段迫使人們改變關乎道德價值的立場,有違聖經的經濟倫理。幾個月來,美國福音派領袖紛紛否決杯葛星巴克的提議,正是教會在當今世上努力抗拒「社會市場化」試探的結果。

北風與太陽:改變都市叢林法則的德行

在相互爭競的都市叢林中,我們該順應自我中心的法則以求生存,或者堅守內心良知,用捨己的精神來改變適者生存的都市法則?

《楚漢傳奇》與法家思想

法家主張集權,否定人權、法治,為國家社會集體利益與穩定,不惜踐踏人皆有之的良知與情感。這種思維藉著《楚漢之爭》、昔日《康熙帝國》、《雍正王朝》等大河劇傳遞至兩岸三地居民家中電視。我們是否看出精采劇情背後的意識型態?

「自由教育」的不自由

「修辭學」原本是西方大學的必修課程,但隨著浪漫主義的崛起被取消了。現今西方教育更試圖突破文法的形式規範。但我們要問:人突破了形式規範,真就自由了嗎?文法是語言的內在邏輯,而人是必須用語言來進行思考的,若無文法規範,人還有可能理性地分析任何事物嗎?缺乏邏輯結構的語言,豈能讓人與人之間進行自由的溝通?

從美國大選反思民主制度

美國立國時宣告:「 …以下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原來,「法治」的核心是上帝頒佈「不證自明」的律法,包括祂賜給全人類的尊嚴,即所謂「人權」。當代有些國家推翻專制,人民掌權了,但多數人共同決定踐踏人權──我們願意這樣的「民主」發生在自己國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