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或不然(縱然選舉結果不是我所期望的)

我相信立法會不應該一言堂,應有更多非建制的聲音。我相信非建制要有足夠的議席,才可以有拉布以外的實質選擇。我相信要有更寬容的議會,香港的撕裂才得以縫補、悲情才可扭轉、港獨思潮才能緩和。縱然選舉結果不是我原先所期望的,我依然會一如既往地繼續爭取,有如許多真誠投身於香港未來的年輕人那樣。

從鬥爭到溝通與合作的議會文化

香港要有希望,新一屆的立法會議員就必須意識到政治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藝術:虛心聆聽、真誠對話、建設性協商、退一步思考、為他者創造寬敞的空間。只有透過真摯的聆聽、對話和協商,香港才可以走出社會深層次的對立和持續的撕裂,新一屆的立法會才可以真正為香港作出長遠的貢獻。

你的一票至為重要

今天的選舉,一票也不可以少。每一張選票都是神聖的!都至為重要!為香港的未來,投下神聖一票!投給可以守護香港、為香港發聲、監察香港政府的候選人!

辨識真理

辨識真理是為了找出上帝對自己的召命,而不是以此審判別的信徒或要求全教會達成一致。羅馬書的受眾雖有同一信仰,但卻有截然不同的辨識,教會因此陷入分裂危機。保羅沒有運用使徒權柄一錘定音,而是要求兩派信徒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因為這些差異並非關乎信仰核心內容,上帝容許其子民有不同的判斷。

從「港獨」說起,九七後香港教育的政治化

教育乃生命探索之道,凡與生命有關的,如對自己的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和人與世界關係的建立,對大自然探索和珍愛,對生命創造者的敬畏,都是教育的範圍。或許課堂範圍有所限制,但不表示在課堂外,在學校裏不可以談其他。例如九七前中國歷史科不會談四九年以後的中國,但在校園內談並不違法。既然當年的教育局官員能這樣開放,「只要持平」,可以談六四,今天為甚麼不可以談雨傘,談年青人對香港前途的期望,甚或涉及「港獨」?

辨識責任

面對這一連串令人擔憂的變化,不論是親建制或親泛民人士,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只要頭腦清醒、記憶健全,都明白到今天的香港和4年前的香港已經非常不一樣,今屆立法會選舉和數月後的行政長官選舉,港人面對的核心政治議題是:過去4年的治港方針及施政作風,是否會延續下去?相比之下,樓價何時從兩萬元一呎回落到萬五元一呎,標準工時如何立法,或者立法會可否減少拉布,便顯得次要了。 儘管很不容易,但我們若要忠於時代的召喚,履行公民的責任,就要盡力去辨識時代,辨識責任。

辨識時代

我們看見永恆天國的模樣,那裡有持久的和平,有公義與仁愛兼備的社群,我們因此無法容忍現今世界上的仇恨、暴力、戰亂、不義、不仁,必須提出改革的訴求,努力付諸實踐,並願意為此受苦,設法改變不公平不仁慈的現況。

中國主日、香港主日

中國的確是一個苦難重重的國家,教會能舉行類似中國主日之活動,讓人多明白中國苦難的歷史,也可藉一些先賢對國家之委身事蹟,激發信眾對國家之情。 香港自回歸以來,虛假或偽術、權力的暴力、撕裂等等,漸漸侵蝕香港。所以在七一回歸紀念的日子,重要的是互相提醒,要持守美善的核心價值,要「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上帝無瑕疵的兒女」,「追求公義、信實、仁愛、和平」。

在公義的路上遇上復和

復和與公義非但不是此消彼長,非此即彼的兩個概念,真正的復和是必須擁抱公義才得以成就,公義是復和的基礎,而復和則是公義的目的。

政局發展有四種可能 教會復和是唯一道路

耶穌求的就是一樣,信徒合一,以合一為見證,使世人知道及相信福音。面對如此清晰的召喚,我們稱為基督徒的,難道可以同堂聚會不相往來?甚至公然指責互相論斷勢成水火?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