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育
噢,船長!我的船長!
我喜愛羅賓威廉斯,不是因為他的諧星身分。«暴雨驕陽》確實改變我的一生,教曉我何謂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教學生熱愛生命,熱愛人類,是與學生分享價值觀,體驗生命,是帶領學生開啟天賦、從心出發,是幫助學生長大,變爲成熟、負責的成人。這齣電影,教會我怎樣做個好老師。
《爭氣》,今年必睇電影
我在這專欄陸陸續續用了十年,說明舞台如何改變學生,但講歸講,我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載體去說明舞台的教育功能。現在我懇請全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去觀看由何靜瑩(Love Plus Hope)策劃、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得獎導演楊紫燁的紀錄片﹕《爭氣》。我被內容感動了90分鐘,流了不少眼淚。家有不安於位的小朋友家長要看;對頑皮學生束手無策的老師要看;對傳統教育已經心死的老師更加要看。
商業操守,怎樣教? (Is Business Integrity Educatable?)
價值觀的教育是身份與見證的教育,不是單靠辦甚麼課程可以了事的;正如父母教育子女也必要以身作則,不能靠講。我們站在這時代中,代表著、見證著甚麼價值觀呢?
從百佳想到香港教育
二千多年前蘇格拉底設比喻說教師是助產士。不幸的是二千多年後,有些助產士擇優而助;有些家長以金錢能力自行選擇助產士,甚至有飽學的助產士因淘汰而丟職。在私營化和商品化下的助產士究竟如何在縫隙中自處呢?
校長專訪(一):校長醫者心
作為一校之長,他決定要“以人为本”,因為他清楚知道他要推動的,不單是大學的排名和建設,而是 “還要給學生一個人生的方向⋯⋯一個人文精神。”
牛津探尋(一):人才輩出的Magdalen
瑪得蓮歷代傑出校友彬彬濟濟,撰寫《納尼亞傳奇》的文豪魯益師正在列內。電影《國王的演講》中,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也是瑪得蓮校友。此外,當代瑪得蓮人卻最引以為傲的校友之一丹寧爵士乃廿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法學家之一。他们把瑪得蓮校史點綴得如星光般燦爛。
給孩子機會
隨著升學方法的複雜化(美其名曰多元化),台灣的孩子考試壓力並沒有減少,反而把考季拖長,苦了孩子,累了家長,孩子們為考試而讀書的情況也更加惡化。我並不認為我女兒比別人優秀或聰明,只是慶幸自己沒有揠苗助長,她反而學會用頭腦去作判斷。
小孩不笨
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能拿獎學金、能進最頂尖大學,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但在我們看來,父母真的教了為人父母應該教的,孩子應該學習的,就是家庭教育的成功。
「在家上學」,一條教育的窄路
面對國內既有的教育制度、模式,及其背後的人生價值定位,「在家上學」看重孩子的成長過於成績,否定人生價值由分數、前途判定。與主流價值的對抗注定了這條道路的崎嶇,但選擇它的人卻深深明白行走其間的價值,其意義不會為外在環境、標準的變化而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