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滋味

想起辛棄疾的辭。今天的少年可真不是多愁善感,而是飽嚐愁滋味。我們作為父母的,作老師的, 可不要「欲說還休」,然後「卻道天涼好個秋」。

在這裡尋找快樂

兩個作品,一個描述耶穌的死,是宗教中最黑暗、最絕望的一天﹔另一個描述的是現代個人主義所承諾的歡愉,是性愛的最高境界。兩個作品剛好形成極端的對立,但它們所描繪的是怎樣的結局?這一切最後是什麼?什麼才是快樂?

不丹:著重人民快樂的社會模式

在香港這個怨氣沸騰,爭拗不斷的環境中,我們都期望爭取民主普選會令社會有所突破。但是我們必須同時思考,我們希望用民主制度建構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我們的優先次序是什麼?公義之城?關愛社會?環保城市?我們有沒有一套完整的治港理念及相應的價值文化去承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