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盼望、等候

去年今天,我在鰂魚涌太康街遇襲受傷。一年過去了,我學會了三件事:感恩、盼望、等候。 感恩自己的康復速度比一般人快,超出預期;感恩從手術後清醒過來到現在,從來沒有創傷後遺徵兆,沒有噩夢,沒有陰影,沒有恐懼;感謝警隊過去一年對自己和家人的悉心保護。 展望人生下半場,我滿有盼望。縱然身體衰老或受創傷,體力每下愈况,心靈的旅程卻可以天天向上,不斷有新的發現和領會。 對於有信仰、有盼望的人,等候不是被動地什麼都不做,把人生的一切責任、成敗、得失,統統推給上帝或命運,而是積極地參與、創造、分享,等候上帝實現祂應許給我們的美善和愛。

雨傘與天國

其實雨傘運動參與者追求和渴望的,並不止於真普選。無私分享、各盡所能、無分貴賤的社群生活,的確開了眾人的眼睛,叫人看到深藏在生命深處,對美善和公義國度的渴求。 回頭看,佔領區當然不是天國,但或許我們在當中經歷的,正是出於上帝的憐憫,祂讓我們在世俗和功利的社會裡仍能經驗到一點點公義和仁愛。

政見不同,怎談復和?

我們勇敢地把天國的公義帶進社會,比起躲在教會內「和而不同」地聚會更合乎上帝的心意。這樣,群體復和就不能透過「和而不同」去達致,而是必須在上帝真理的光照下,按公義去處理信徒間不同的政見。

縫補裂痕、持守香港核心價值

無論將來如何,我們仍要持守香港重要的核心價值。聖經說:「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與和平彼此相親。」(詩八十五10)誠實、公義、仁愛與和平,不單是聖經看重的核心價值,也是社會和普世的核心價值。

請不要 unfriend 任何人

佔中不論結局如何,香港民眾憎惡極權的聲音已經夠清晰了,下一步大家要在不同層面讓反暴力、追求公義制度的努力遍地開花 ... ... 。尊重多元、容忍批評,不單是鼓勵為落實普選瞓街的民眾,也是送給政府和中央的各位政治領袖。

«腓利門書»對奴隸制度的顛覆

這種解經只會令年輕人認為聖經談的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救恩,當他們追求世上的公義時,信仰變成可有可無。然而,真正有問題的不是聖經,而是教會對聖經的解讀。聖經的訊息既超越政治的層次,卻又充滿政治的含意,也許這就是教會老一輩和年青一輩都需要聽的訊息。

莫以他者之惡,美化己之不義

近來觀乎基督徒的關社文章,不是指責政府,就是指責某些議員,卻鮮有對自己爭取公義的手段是否侮辱別人,或所發的言詞是否惡毒,作反省檢視,更很少公允地提到與他立場不利的事實。 難道神只要求我們發聲,卻不看重我們怎樣發聲?上帝豈不更著重我們對不義的回應,是否符合祂的義?尊重異見者,包括政府和政見不同的議員所提出的事實……這似乎是實踐社會公義的基督徒要持守的核心公義準則。

關懷香港(一):對信徒的牧養和對市民的見證

今時今日教會不能倖免,同樣要面對社會爭議帶來的各種衝擊,同樣要處理群體分化的不同危機。信徒和教牧自然會討論政改、當然可以討論政改,但我們沒有必要讓政改完全佔據我們的議程。教會對香港的關懷不應該被約化為支持佔中與否、公民抗命與否。教會的牧養和見證應該是更全面、更長遠的,教會應該關懷香港的遠景,為下一代發聲。

愛自己國家的苦難

當然,下一代要做的夢,老一輩的無權作主;譬如我希望她們能愛國,但沒有人知道她們將來會住在哪一個國家。然而,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大遺產,就是正確的信仰和價值觀,對罪的恨惡和對公義的渴慕。

媽媽,我不是激進,我只是堅定

媽媽,我不是激進,我只是堅定。我自小都說,我讀書比你多,你要相信我的判斷。這次,我也希望你相信我。不是因為我讀書比你多,而是因為我領受了你對我多年的關愛,我會帶着這心,以最謹慎的態度,推動一場和平運動,為的是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更公義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