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五、黑夜天使)

試驗或試煉,既是上帝在鍛練祂的子民成長,同時也是魔鬼在引誘人墮落。有人在試驗和苦難中堅持對上帝存信心盼望,也有人在試驗和苦難中跌倒離棄信仰。我們不能只把美善福樂視為上帝恩典,卻把一切痛苦危難視為與上帝無關。我們該在試驗與苦難中祈求上帝,差派祂的天使保護和幫助我們,猶如主禱文中接著的那一句:「救我們脫離兇惡」。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 ”

教宗對經文的意見,置放在一個教牧語境中,是可以完全理解的,但這也恰好反映出一個釋經學的重要原則:即文本的表面或直接意思(plain meaning of the text)必須重視,它有可能會令人感到不安、令教會感到尷尬,但當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神學意義,有待更謹慎的釋經的探討和神學詮釋的發掘。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 ”,耶穌既這樣教導,讓我們就這樣祈求天父吧!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四、風中寧靜)

周永康藉佛學尋找超脫,黃浩銘在基督信仰中支取力量,如果沒有一套賴以安身立命的信念,很容易被時代的風浪淹沒。所以,這一系列的信不厭其煩地談信仰和理念,希望你們包容。 詩人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我的體會是,苦難開啟了我們心靈的感官,讓我們發現靈性境界的奧秘,得以在狂風暴雨中經歷平靜安穩,「也無風雨也無晴」。

「夢」與「默」的旅程

約瑟的沉默對後代信徒有許多的言說。約瑟作夢的生命變成如夢的人生,默然無語的不起眼角色在救恩歷史中卻成了不可或缺的人。 將臨節給予我們一個空間,停止言說,轉而聆聽:聆聽神聖之手的介入、聆聽救恩在世界卑微角落的展現,學習在放手中隨遇而安,跟從與回應那推動歷史的手。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三、負傷同行)

與阿強短暫卻深刻的同行經歷,給我留下的印記,變成溫馨美好的回憶。想起他,我就想到那張堅強的臉,躺在治療室裏拼命鍛練;那份單純的信心,單腳站在施洗台前,向全世界宣認他的信仰;那份熱摯的盼望,知道死亡並不可怕,只是永恆生命的開端;那份無私付出的愛,在自己最痛苦的時刻,仍不忘安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這一切,撫慰著我被傷痛折磨的心,給我勇氣和力量。我終於明白,他是那受傷的醫治者,上帝藉著他醫治與他同行的人。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二、兩代之間)

不要灰心,不要放棄,不要因為上一代人誤解你、否定你,而對自己失去信心。策略錯了、行動不成功,可以檢討、調整,但理想不能放棄,原則需要堅持。上一代人失落了你們,你們可以「搵返」自己。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一、同袍恩怨)

在某些特定的時空裏,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會因為意見不合,或者因為利害衝突,對同袍產生強烈的不滿,甚至要割席斷交,這些恩恩怨怨,也許是人生難以避免的風浪。唯有時間可以驗證人心,一個人的真性情如何,人生路最終怎麼走,一時三刻可能看不清楚,十年八載就一清二楚,逃不過時間的驗證。假如有一天發現自己從前看錯了,錯怪了朋友,記得向他送上一句祝福。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十、轉化超越)

2015年夏天在高等法院,我近距離面對襲擊我的兩名被告人的時候,我不單看到他們,也看到那位為世人罪惡過犯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在那裏,祂在我們還未承認自己有罪需要饒恕的時候,就為我們犧牲並饒恕了我們。 過去我相信和平理性非暴力,主要出於對道德原則的堅持,以及要爭取社會大多數人認同的策略考慮。如今,我對和理非的執著,源於我對自己身體與心靈的脆弱有深刻的認識,以及對十字架廢掉冤仇的大能有真切的體會。我盼望有一天,你們渡過短暫的牢獄歲月後,也能經歷這轉化與超越。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九、領袖風格)

年青的時候,我們相信做領袖要「一馬當先,勇往直前」。年齡漸長,我們學會做領袖要「以身作則,以德服人」。遇到挫折、走過逆境後,我們才明白做領袖要「塑造願景,啟迪人心」。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稱為「僕人式領導」,那是出於《聖經 • 馬太福音》20章27節:「誰願為首,就要作你們的僕人」。貫穿這些不同境界、長久維繫領袖與群眾關係的,不是威權、遏制、懲罰、恐懼,而是誠懇、愛護、責任、犧牲。

給下獄青年的信(之八、心繫監獄)

約翰衛斯理當年曾經慨嘆,許多人認定囚犯就是罪有應得,所以不需要關注他們。想不到三百年後的今天,香港還有不少人有這樣的偏見。   是什麼支持衛斯理孜孜不倦地往監獄跑?我相信是基督的呼喚:「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做客旅,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