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靈魂返工
不如放棄「量變帶動質變」的迷思,集中發揮團隊精神、簡約工序、互相釋放,早點帶著靈魂下班,明早帶著靈魂上班,工作質與量都會更好。
反梁的陣勢與策略
反梁的陣勢已大體形成,無論梁振英在今年推出甚麼政策,反梁陣營必然不會「收貨」。一方面是因著梁振英是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原罪」,另一方面是因他在僭建事件上缺乏誠信,騙取了特首之位,反梁陣營在未來一年必會繼續尋找機會發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行動去促使梁振英下台。
有政績無誠信?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最能貢獻祖國的,就是我們要持守著自己核心價值,不單單標榜經濟發展,而是要建立一個有誠信操守、關愛的社會。
「自由教育」的不自由
「修辭學」原本是西方大學的必修課程,但隨著浪漫主義的崛起被取消了。現今西方教育更試圖突破文法的形式規範。但我們要問:人突破了形式規範,真就自由了嗎?文法是語言的內在邏輯,而人是必須用語言來進行思考的,若無文法規範,人還有可能理性地分析任何事物嗎?缺乏邏輯結構的語言,豈能讓人與人之間進行自由的溝通?
沒有聖誕的假日,沒有耶穌的聖誕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後現代的Christmas確實可以是Xmas,Ymas,或Zmas,喜歡什麼,就代入什麼。真是一個Christmas,各自表述,各自各精彩。
法治暴風雨如箭在弦
當年莊豐源一案,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代表政府,同意有關特區籌委會的意見是體現二十四條的立法原意的這個表述,並非屬於人大常委會一九九九年釋法的一部份。她必然是得到當時中央和人大常委的認同,才會有這個說法。 但居然在十一年後,政府可以推翻這個說法,並要求人大常委確認,以及強迫香港法院接受。這是破壞香港法治,攻擊終審法院的權威。 一場法治暴風雨的來臨,似乎已成定局。
從美國大選反思民主制度
美國立國時宣告:「 …以下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原來,「法治」的核心是上帝頒佈「不證自明」的律法,包括祂賜給全人類的尊嚴,即所謂「人權」。當代有些國家推翻專制,人民掌權了,但多數人共同決定踐踏人權──我們願意這樣的「民主」發生在自己國家嗎?
從政學分離看政教分離
宗教在政教分離下固然不應該享有政治權力,但教會的言論與活動空間並不因此萎縮,不再批評政府或停止批判公共價值。相反地,政教分離所衍生的獨立和自由空間讓教會可以更奮力為弱勢群體發聲,監察政府施政的成效,以及有更敏銳的觸覺與時代思潮繼續對話。
無言的震撼
面對既無法表達,也無法理解的實在時,我們必須保持寂靜。正因為面對著這樣的絕對,我們語言的局限和愚昧就顯露出來。此時無聲勝有聲,因為面對言語無法言述的苦難,面對理性無法測透的荒謬,因為只有緘默才是對已逝者的最深悼念,才是對哀慟者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