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發展史點滴

香港民主發展史點滴

人越大,越發覺自己對歷史認識不足。不要說中國歷史,我們可能連香港的歷史也不大清楚,只知道它由小漁港成為金融中心,以及早年是英國殖民地,是國內移民逃避共產黨來的天堂,現已變為中國特區。

感謝好友最近介紹我讀一本名為《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的書,使我對於香港的民主發展史多一份認識。尤其是那多位從事社會民主運動多年的領袖人物,他們的分享映襯香港過去數年漸見輪廓的公民運動的背境,令人印象份外深刻,值得細讀。

其中兩位80年代學生領袖(今天一個是學者,一個進了立法會),道出80年代初中英政府談判及落實〈中英聯合聲明〉時期的學運點滴。他們曾親身參與大學生對香港前途及所謂「民主回歸」的討論及示威活動。當年一群大學生,除了成立關注小組及發表香港民主自治的意見外,有的更「膽粗粗」寫信給時任英國首相的戴卓爾夫人,表達對香港前途的看法,更有十多人趁她訪華,在機場示威,那怕可能會被捕。

但大熱過後,當一切塵埃落定,香港前途在97後一錘定音後,不少大學生很快便「回歸」現實,正如該分享者所言,大學生「從神壇走下來」,覺得自己不外是普通人,也該走普通人的路:回歸工作,物質的追求,直至89年六四事件,來過大反彈,頃刻沉寂,學生運動始終不成氣候,始終香港是功利社會。這位分享者承認香港的學運傳統並不是很強大,反而大眾文化和教育發展對人有很大的影響。他說:「我記得我進大學時,讀沈宣仁那本書,好像叫《大學與大學生活》,看看一個大學生應該是怎樣的。我覺得我不太認同自己可以做到一個大學生,而只是一個高級的中學生。當時是這樣的一種氣氛環境,影響了大部份的同學。」

近幾年,反高鐵、倡保育,以至近來的反國教事件,香港學生的社會參與,好像活躍了很多。樂觀一點看,這或許真的與社會文化和教育息息相關。數年前推行的中學通識教育,以至環保、本土意識漸漸確立,及香港近年的政改困局,都對新一代有不同程度的思想碰撞,使他們覺醒自己身為社會公民,在自由環境下獲得知識的學生,當有應盡之責任。

最後,很想分享書中另一分享者-司徒華先生-對有志從事民主運動的朋友的勉勵:

「我覺得一個人第一要謙虛,要知你自己所不足,才能夠求上進。其實這不只是民主運動,所有人都應該要。所謂謙虛就不是整天向人打躬作揖,是認清自己不夠料子,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足的地方,是不是?第一,有不足之處怎樣做呢?第二,就要讀書,很多人不讀書的;第三,就是讀書要用腦,做事也要用腦,做完每件事後,自己想想做成怎樣,你才可以不斷進步,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