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的故事

wedding aisle 2

白色婚紗、新娘面紗、戒指、新郎吻新娘… 西方傳統婚禮不同元素都很浪漫動人。明明只是兩個人兩情相悅走在一起,但竟能產生這樣濃厚禮儀色彩的婚禮傳統,流傳千古。

還有一個禮儀是婚禮總不缺少的, 那就是新娘步入禮堂的傳統。婚禮的高潮,永遠是新娘在全場目光下,在來賓席間的走道上,被領到新郎面前(英文是 walking down the aisle)。無論是教堂,或任何室內、室外的證婚場地,差不多所有新娘都是高調的被領到新郎面前的。

究竟這傳統背後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新娘這麼簡單的行在一條通道上,竟會是所有婚禮的高潮?[1]

我不怕承認,我最初對這問題有興趣,其中是因為讀到外國的同志聊天網站。西方有些國家/地區已承認同性婚姻多年,但我發現,那裡的同志戀人籌備婚禮依然非常沮喪,不是因為被外界歧視,而是因為他們如何集思廣益,希望同志新人也可以有一個高調隆重的進場儀式,成為所有同志婚禮的高潮,但總是想不通。無論有人提出什麼主意,總有同志直覺地指出那提議未能反映婚姻的真正意義。[2]

那究竟為什麼一男一女的婚禮卻能有這樣的傳統?為什麼我們都好像直覺地明白,新娘必會莊嚴地被領到新郎面前,而新郎卻總是在婚禮前已站在台前等待新娘?

我認為,答案只能在《聖經》創世記中找到!傳統婚禮中新娘步入禮堂的儀式,其實是重演創世記中,上帝親自將夏娃領到亞當面前這動人的一幕!

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
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耶和華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
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
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創世記第二章8, 18, 21-24

原來男人與女人的愛情故事,總是由人與上帝獨處開始的——婚禮,總是由新郎站在聖壇前開始的。上帝宣告人這樣獨處不好,應許為他預備一位配偶,亞當只能等待。新郎與眾來賓一起等待大門打開、新娘進場的緊張時刻,正是昔日亞當與眾生也摒息等待上帝將祂所應許的「配偶」帶來世間的那一刻。上帝原來是世界第一場婚禮的「搞手」!昔日上帝親自帶領夏娃走到亞當面前,就是踏在花園中的路徑上,整個世界也讚嘆她的美麗,正如新娘踏在紅地毯上,來賓都在兩旁讚嘆她的美麗一樣。無論任何時候,這都是整個婚禮的高潮,因為上帝把夏娃領到亞當面前的那一刻,正就是整個創造故事的高潮。亞當第一次在叢林間看到夏娃的影子時,就好像新郎第一眼看見穿婚紗的新娘那樣,旁人從其眼神可看出,他肯定她就是他要等待的那一位!

原是平平無奇的席間走道,竟可以成為這麼動人的愛情故事!

希望你下次讀到創世記時,你也會看到故事裡的那紅地毯。希望你下次參與婚禮的時候,你也會看見創世記的愛情故事。

上帝從男人身上取出一部份來造女人,再領她到男人面前,這不但不是性別歧視,而是正正因為男女原取自同一體,他們才最自然成為對方的「另一半」。正正因為女人是上帝在創造最高峰的時候親自領到男人面前的,所以世上所有的新娘才會成為婚禮的焦點,所以我們才有婚「禮」。

婚禮的故事,就是要說男女能「成為一體」的愛情故事,也就是說昔日人在獨處中,但在上帝的聖壇前,終於擁有他/她的「另一半」。

耶和華神…領她到那人跟前。(創二22)

——————–
[1] 就連中國迎親的習俗,新娘也必由父親或長輩扶出廳堂,成為婚姻習俗的高潮。
[2] 同志們的主意可說層出不窮。一名新娘在台前看著另一名新娘步上紅地毯?那問題是為什麼二人不對換角色呢?兩名新娘一前一後步上紅地毯?那後行的便自然成為反高潮,沒有先行的新娘步入時的震撼性。設計兩條走道,一人行一條?那觀眾只能不停搖頭,不知目光應集中於誰。兩名新娘並肩與父親一起步入禮堂?那會很擠迫吧,而且你失去了一人單獨進來、二人一起步出的象徵意義。那兩個新郎又如何是好呢?一個步上紅地毯?還是兩個?需要母親拖著嗎?如果兩人在婚禮開始時才在台前突然現身,好不好?有同志甚至提議要一個升降地板!那你想要一場演唱會還是婚禮?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