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何價?

chinese new year food

感覺上,今年的華人新年特別長。

五年前,我們一家剛從國外回來。回家以後第一次過年,媽媽已經不在了。

記憶中,在過年前我總會跟媽媽商量團圓飯的菜單,我們也會一起去買年貨,做糕餅。出國前的幾年,由於媽媽的年紀漸長,我已經接任了團圓飯的主廚位置。

“福建五香”是媽媽過年前就會製作的食品。

“要加洋蔥才會好吃。”那一年,我按照媽媽的吩咐去做,卻是一面切洋蔥,一面流淚。沒有媽媽的那一年,製作五香切洋蔥時我流的淚特別多,其中不知道多少來自洋蔥,多少來自傷痛。

我們家的另一樣家傳菜是“金瓜糕”。那是類似廣東人的蘿蔔糕,可是福建人卻用了顏色像黃金一樣的南瓜(福建人稱金瓜)來製作。我還記得小時候在過年前,媽媽到外婆家去幫忙蒸糕的情景。媽媽過世以後的第一個新年,我從街市捧了兩個南瓜回家,把媽媽教過我的,蒸了兩個色澤金黃的金瓜糕。年初一早晨,那熟悉的味道一入口,湧上心頭的是對媽媽無限的思念,我注意到老父是一直低着頭吃完早餐的。

“每逢佳節倍思親”。

時隔五年,又是過年時節,只見各式各樣的年貨上市,紅艷艷的裝飾一點都不落人後地到處張掛,新年賀歲歌曲也爭先恐後地隨處可聞。憶童年,過年是件大事,是我們小孩子,甚至大人都期盼的日子。長大以後,總覺得新年是父母重視的日子,我們不由得不參與其中,話雖如此,家中女人其樂融融地預備新年食品,男人也少有的殷勤配搭,是我這一生也無法忘懷的溫馨。及至父母年歲已長,過年卻是少有能令他們老人家高興的事,卻又叫我喜歡過年。

今年,老爸也走了,第一次感到家中好像失去了重心。本着樣樣都無所謂的心情到超市轉了幾圈,也買了過年一向都要用的食材,可是就是少了一股勁,一股忙得不亦樂乎的勁。聽朋友說她母親在除夕夜煮了超多的食物,而且規定有幾樣食物是過年一定要吃的。我第一次感受到這“一定”是多麼令人羨慕的,因為無所謂的背後帶來的是無限的失落。

原來,在父母健在時看似諸多要求的家族傳統,在我們聲稱新一代的無所謂之下已搖搖欲墜,甚至連一年一度向長輩拜年也有人視之為守舊。

沒有了父母的約束力,怎樣過新年還得重新思考。

傳統何價?

這個長長的新年終於過去了,我依舊在想——

假如華人新年沒有了傳承下來的規矩,剩下的會不會只是商界所定出來的活動,目的只是讓更多人用錢買省事。若干年後,我們或許會分不清這是聖誕節還是華人新年,就像購物商場外裝飾的聖誕老人,一瞬間就變成財神爺一樣令人迷糊。

今年過年,我堅持了母親傳承下來的福建五香和金瓜糕。我們家重新到一些長輩家拜年,打越洋電話祝賀遠方的親人新年好。

沒有了父母的催促,在維護家族傳統的當兒,我確實要去尋找這傳統背後的意義和真心。

好像是時候輪到我們這一代來維護家族的傳統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