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公共領域中的對談和互重

listening 700 banner

變,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力量。過去一年,香港社會面對鉅變,即便是歷盡滄桑見慣風浪的老香港,不少人也開始暗暗地為香港的前景擔憂。

令人關注的是,在極具爭議性的課題上,爭持中的各方往往無法溝通、不能達致協議和共識,以 致社會矛盾加激、撕裂擴大、罵聲不絕。聆聽,是今日社會在價值差異和衝突中極需學習的一門藝術。

差異,只有在真正的聆聽中才存在。一個肯聆聽的社會,才是真正有差異的多元社會。沒有差異,就無需聆聽;沒有聆聽,就沒有對談,更談不上理解,只有誤解和衝突。

為什麼差異即使存在,誤解和衝突卻可以避免呢?這主要在於在對談過程的彼此尊重以及因對談而有的互相理解,這也正是對談的最重要意義所在。真正的理解往往不僅是概念的釐清和邏輯的思辯而己,而是範式的轉移(paradigm shift),嘗試由對方的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這並非意味著自己必然接受對方的世界觀或價值觀,但卻意味著必須開放自己,容許自己進入對方的世界裡。這種開放來自心底深處的誠意和聆聽。

處身激變社會中,教會無可避免地也在經歷大變。一方面,關心社會事務的基督徒似乎多了,至少在互聯網上看來確是如此;但另一方面,在一個高舉自由和人權的多元社會中,教會應該如何在聖經信仰的基礎上關注和回應眾所關注的議題,尤其是有如同性性關係這樣一個極具爭議性的社會課題?教會在公共空間應該如何闡述教會的信仰,以及這信仰對塑造公共的善(common good)的意義?聆聽,是今日教會與社會在溝通和互重中應該彼此學習的一門藝術。

當然,教會圈子裡也有各種不同價值取向的聲音。無論是國民教育、教牧參政或是最近的反性傾向歧視等議題,教內的爭議似乎愈來愈多、矛盾亦愈來愈深。令人感慨的是,網絡上對持不同立場者的譏諷、謾罵,有如電台sound bites般反覆不斷出現的鬧爆片語,顯然已經遠遠偏離了對談應有的風度和互重。

人常說,魔鬼在細節中,細節中的魔鬼難尋,人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慎防。但魔鬼何嘗不也在Facebook中?Facebook中的妖魔的確無處不在,但人往往卻不設防、毫不在乎。人所喜所惡的,以及他心裡所想的,無不在Facebook上表露無遺,並且迅速張揚出去。難怪有人說,Facebook真是一大塊照妖鏡,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人在公共場合中或在你面前不會說的話,當中甚至包括在教會中的領導者和教導者。

然而,既然以基督徒身分談論聖經信仰,難道就沒有更合乎聖徒的方式溝通和對談?聆聽,不僅是公共空間迅速消失的一門藝術,更是今日教會必須重建的屬靈操練。

較諸思考或行動,聆聽似乎顯得被動,但卻具更深的信仰意義,例如,希伯來信仰的核心就是「示瑪」(שמע),即「聽啊!」,來自「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申命記》6:4)聆聽是容許對方說出他的心聲,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對對方身分的肯定,更是對彼此差異的最基本接受。

聆聽,就從教會開始吧!

「要明白:你們每一個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能實現上帝的義。」(«雅各書» 1: 19b – 20;和修版)

lingting2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