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非暴力可改寫歷史

banner01

過去一個多星期,香港社會好像很躁動不安,我在醫院裏也感覺到了,來探訪的朋友會主動談及對社會撕裂、衝突升級的憂慮,臉書上的留言則多為對建制派遏抑異見的討伐,就連治療室裏的護理員和病友也從世界盃轉談時事話題。這情景讓我想到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新著《大衛與哥利亞》(David and Goliath),其中有關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闡述,對今日的香港頗有啟發。

故事發生在1963年的美國南部伯明翰城,那是種族隔離和歧視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來到這裏,策動黑人上街遊行,以及用公民抗命方式(拒絕遵從種族隔離法規或警察設定的示威界線),促使白人警察拘捕鎮壓,引起媒體和國民關注。伯明翰的白人警官外號「狂牛」,打壓違法黑人絕不手軟,但由於上街遊行的黑人數目一直不多,警察也就沒有需要大舉拘捕。

icon2

《大衛與哥利亞》的啟示

馬丁路德金派駐伯明翰城的運動領袖叫Wyatt Walker,他狡猾多智,精通鬥爭謀略,當他看到成年黑人顧慮被白人僱主開除不敢遊行,便改變遊行時間,專揀放工時間進行,大批黑人上班族站在馬路上觀望少數遊行者,白人記者卻分不清楚,報道出來變成逾千人上街,令白人警官大為緊張,馬上加強部署。

Walker及其盟友在黑人學校外大派傳單,吸引到過千青少年學生曠課參與抗爭運動,他們分批迎向警察防線,跪禱後走上警車,很快便把監倉和羈留所都擠滿了。本來監獄爆滿不是問題,叫學生家長來把孩子保釋便沒事,但「狂牛」神經繃緊,覺得不可退讓,把消防隊和警犬隊召來,試圖用水炮和德國牧羊犬驅散衝擊警方防線的黑人青年。就這樣,美聯社記者拍攝到警犬撲向一名黑人青年,青年神情肅穆雙手下垂,儼如殉道者般把身體迎向警犬的利齒,這幅極富感染力的新聞圖片登上了翌日美國各大報章的頭版,震動白宮和國會,促使國會翌年通過了著名的民權法,改寫了美國的人權歷史。

非暴力才能感動大多數人

葛拉威爾告訴我們,當年民運領袖煽動未成年學生蓄意犯法被捕,遭美國主流輿論強烈譴責,就連好些黑人領袖也公開反對;那幀新聞圖片的青年主角並非示威者,只是看熱鬧的人,警犬撲上來的時候,他正準備自衛還擊,抬腿撞向警犬下顎,據說把警犬撞至骨折。

葛拉威爾重述這段歷史,相信是想提醒掌握權力的人,千萬不要輕視無權勢的小民,被欺壓的人會千方百計反抗,當權者總有犯錯的時候。我覺得他也在提醒參與抗爭的人,唯有非暴力的、自我犧牲的行動,才能感動自由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改變歷史的軌迹。

 

〈劉進圖感言之二十四〉
原載於《明報》,2014-06-24,港聞A10,蒙作者允許轉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