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如何看?

Jesus Homeless Featured

香港有兩大節日深受巿民歡迎,一是聖誕節,二是復活節,兩節日都跟耶穌基督有關,前者是慶祝祂的誕生,後者是紀念祂的復活。香港只有約5%的基督徒,但98%的人跟耶穌關係密切,因為「耶穌就是假期」,很難想像如果耶穌不曾出現,這世界會怎樣!

祂婉轉自稱上帝之子,在世33年,祂走過的城市也不多,大部分港人的旅遊閱歷可能都比耶穌豐富,祂無權無勢,但祂比世上任何一個帝皇或獨裁者更有權柄。

於我而言,祂非常重要,因為祂為我的人生下半場定了方向和目標。很多時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當我未能說服自己便會問﹕如果耶穌在此會如何看待?經此一問,很多困擾自己的看法都會豁然開朗,下一步的解釋自然順理成章。

很多人心裏都有這種想法:「耶穌會點睇?」天主教的耶穌會創辦人羅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把這觀點推到極至,不單行聖潔、公義、濟貧,還要把這種想法經教育傳承給下一代,大家也許聽過李柱銘資助年輕時的練乙錚上學,唯一的條件是他將來也要扶有需要的人一把。

香港的甘浩望神父就是一生在這裏履行對貧困服務、為不公義抗爭的一位耶穌會人物;今天的教宗方濟也是耶穌會出身。

耶穌會負擔了教育的責任,香港的名校都跟耶穌會連上關係,所以我們強調的香港核心價值也就包含了「耶穌會點睇」這觀點在內,當然這些名校的家長及老師也許忘了創辦人的心思,只顧考試成績。

無神論的中央政府和受教於教會學校的眾多市民,在意識形態上就有不少矛盾。內地政府就是不明白李旺陽這麼一個小人物為什麼讓香港人如此躁動,因為「耶穌點睇」是我們躁動的原因之一。

今天「佔領中環」的組織者,一位牧師,兩位教授當中,其中一位是基督徒,而碼頭工人罷工、國教事件後的民意隨時隨地發酵中,香港仍然是高度發展的城市,但貧富懸殊、過度消費、中小學教育脫離未來需求。

社會問題多 反思復活意義

看看這條階梯,中小學有七成多人上不了大學,一般被標籤為失敗者,但大學畢業後竟比中學生的薪酬好不了多少;昂貴租金激起各種消費的加幅;政府民望不高,公僕與議員矛盾處處。社會的精神狀態繃緊,整體心理質素非常脆弱,在這復活節,我們也許要思考復活的意義。

如果耶穌沒有復活,祂只是一名教育家、一位特立獨行的反社會工人、一個瘋子,最多也只是烈士,為理想犧牲生命。正因為從死亡復活,棄祂而去的人才拚死把祂的話廣傳,影響了世界。獨裁者、暴君在祂在世的言行對照下露出人性之兇險,一問「耶穌如何看?」,專制的猙獰就現形,貪婪浮面,皇權也要沒落。

什麼是民主自由?如何防止暴君再臨?不如看看耶穌做了什麼。最後晚餐時,祂知道肉身生命將盡,祂起來為門徒洗腳,把猶太教奴僕為主人洗腳的傳統倒過來,以神之子的身分為他們洗腳,要門徒彼此相愛,還要地位最高的行僕人之禮。最後晚餐的最後活動,其意義非比尋常,為民主社會立了最高原則,為一人一票奠下最親切的典範。

「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5)

(本文原載於《明報》 2013-4-3,蒙作者允許轉載。)

張堅庭

編劇、監製、演員,也曾擔任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曾獲得1982年及198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