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朋友在Facebook 群組的邀請來到葵涌六號貨櫃碼頭。在碼頭外的道路旁,經過一個個帳篷,我們見到工人,便對他們說:「支持你們啊!」工人士氣高昂,大聲回應:「多謝!」他們皮膚棕色,反映在太陽下長時間工作,而面上皺紋呈現歲月的痕跡,這些都是多年來將自己青春獻與這行業的表徵。與工人傾談中得知他們工作二十四小時一更,有時甚至連做兩更,足足四十八小時。無遮掩的工作間,烈日當空大雨淋,苦不堪言,但工作多年,薪酬竟然未有調整。
物資站滿佈市民送來的食物、水、飲品和其他日用品,「碼頭工人罷工基金」 錢箱則入滿市民的熱心捐款,我將一張細面額的紙幣放進錢箱,代表一點心意。由熱心市民捐贈的數大箱飯盒這時送至物資站,廣播系統宣布可以領取飯盒,工人有秩序地前來,我和朋友協助把飯盒和餐具送到他們手中。「飯餸好味嗎?夠食嗎?」都說:「溫暖牌飯盒,好味!」
還有糖水店東主送來的150碗糖水和十多名元朗中轉屋師奶煲的青紅籮蔔粟米瘦肉湯,面對資方的無情和政府的冷漠,工人深深感受到香港市民的人情溫暖和關愛。
當天傾盤大雨, 大家以雨傘撐起帳篷,排走積水,雨後路面滿是積水,要用木架墊高帳篷。在這樣環境下辛苦嗎?天氣冷嗎?可以安睡嗎?工人都說,比起高架上工作環境,這已經好得無比。他們的工作環境的惡劣、甚至不人道,可想而知。
另有兩個印傭工會的70名代表前來探望工人,並帶來傳統小食為工人打氣。大家應該還記得,最近在外傭居港權司法覆核案中,終審法院判外傭敗訴,但這群在港寄居的印尼藉外傭,只操簡單廣東話、每個月只有數千元,她們為什麼在每星期唯一的休息日卻老遠來到葵涌碼頭探望一群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工人呢?碼頭工人的苦況感同心受,又豈是膚色、國籍所可以分割的。
在報章看到不少有關碼頭罷工的報導,可以感受到工人的辛酸,但碼頭工人罷工於我何干?
其實,我們每天的食、用、穿、戴,很大部份都是靠貨櫃從水路運到香港,工人日以繼夜辛勞工作,把貨物有秩序地從船上卸下碼頭。他們的存在和工作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安舒生活的背後,有賴他們的默默工作!他們對香港的繁榮有相當的貢獻,功不可沒!
香港常被垢為一個人情冷漠的地方,人人只顧自身的利益和權益。但是次罷工,凝聚了市民、甚至是一群外傭對素未謀面的基層工人的關注,並在各方面慷概地損贈物資、金錢及參予支援工作。每一個人的一點一滴,雖然看來或許微不足道,但匯聚在一起,就成為一股暖流和力量,把我們的心也繫在一起。藉著關愛,香港其實可以是一個溫暖和極富人情味的地方。原來碼頭是「我們的」土地,工友也是「我們的」親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香港。
碼頭工友不再是陌生者,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上帝的形象,我們有責任關心、善待、尊重他們。我們要學習從神的眼中看待每一位陌生者。
你不妨也找個時間到碼頭支持和鼓勵他們,同時親身聆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