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了一個有關高等教育的國際會議,目睹參加者就男女接受高等教育機會是否平等的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一些中東國家,女性得不到入讀大學的平等機會。有趣的是,就算在劍橋和牛津,也有一些書院是只收女生。
在香港,至少在今天的香港,就入讀高等院校而言,女性沒有受到任何歧視。在大學生中,女生人數佔逾百分之五十。事實上,高等院校女生人數超過男生是普遍趨勢。此外,在大學之內,女生不但人數超過男生,而且有些以往以男生為主的學科,現在女生數目也十分可觀。我所說的是機械和電子工程、醫學(即使在外科、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等專科)。這是我們應引以為豪的事情。
然而,在香港八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大學中,女生雖佔學生總人數(本科生加上研究生)約百分之五十,但女性教授的人數只佔百分之三十五,而擔任學院院長, 副校長, 校長等領導職務的,更只有百分四至七。這和西方的情況很不同。世界一些頂尖大學的領導層都有知名的女性,顯示女性是高等教育界的傑出領袖。劍橋大學校長Alison Richard在2009年獲中大頒發榮譽博士學位;時任麻省理工學院校長的Susan Hockfield,在2010年促成麻省理工與清華大學和中文大學組成聯盟,共同研究理論計算機科學;Drew Faust出任哈佛大學校長一職,帶領哈佛渡過棘手的財政危機;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校長王斐麗和布朗大學校長Christina Paxson在中大五十周年時來訪,並顯示她們領導自己的大學時如何高瞻遠矚。以上僅是隨手所舉的幾個例子。
女性學者可以是專業界的出色楷模、學生的優秀導師,並且是學術領域的菁英人物。我還是醫科生的時候,指導我們的教授中有一位出色的女性。楊紫芝教授是舉世知名的內分泌學專家,她教導我們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和其他內分泌疾病的知識。她臨床判斷力十分敏銳,又能言善道、辯才無礙,對病人和家屬關懷備至,我們全都敬佩不已。她如慈母般對待學生,常常給予我們各種意見,不只是學術方面,還有關於職業和人生抉擇。在1991年,楊教授周遊加拿大十省,與醫學院校友見面,鼓勵他們返回香港服務,無須擔心政權更易。我在1992年返港,多少因為聽了她一席話。可見女性擅於指導和鼓舞啟發年輕人。
何以較少女性出任高層的學術和行政職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部分原因是她們許多人為了家庭而犧牲事業。生兒育女後令事業中斷,是女性學者發展的一大障礙。另一方面,與男性有相同成就的女性,可能得不到擔任領導的相同機會。在二十一世紀,女性應在家相夫教子的觀念已不合時宜。我們須令女性在社會中盡情發揮才能。我們應該制定政策,體貼員工的家庭生活,令兩性在校園享有平等機會。讓我們來領香港高等教育風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