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瘋狂與奴役之間

banner01

 

1926年冬末,一名俄國少女逃離史太林政權的壓迫,扺達美國紐約,開展傳奇的一生。她名叫艾茵蘭德(Ayn Rand, 1905-1982),是天才橫溢的劇作家,小說家,哲學家。蘭德生逢亂世,父家財產被盡數充公,後來卻機緣巧合,安身紐約,一嘗繁華盛世的極樂;難怪她一生反對共產專政,高舉個人自由。她在四十和五十年代先後完成The Fountainhead和Atlas Shrugged兩本巨著,通過小說體裁,深入民心,一紙風行,締造了一代人對自由的夢想與憧憬。

五十年代初,早已享負盛名的蘭德,跟一眾入室弟子,經常在家中聚會。其中包括一個二十來歲、曾經全職吹色士風為生的小夥子。他全情投入了這個推動個人自由的時代洪流,更參與了蘭德後期名著Capitalism: The Unknown Ideal的寫作。三十多年後,小夥子平步青雲,當上了聯儲局的主席,執政十八年,美國空前輝煌,金融日新月異,彷彿真的實現了自由市場經濟的烏托邦。

史太林的專政迫出了蘭德的自由主義,蘭德的哲學又塑造了格林斯潘的開放政策。冥冥中的因果關係匯結成大歷史的長河,時代的巨輪輾碎一切質疑自由經濟的障礙。艾茵蘭德、格林斯潘、海耶克、佛利民、戴卓爾夫人、列根總統、史迪格里茲……個人主義和自由經濟盛載了一代有識之士的冀望、追求。這一切,俱往矣。在「自由」的旌旗下,金融業界任意扭曲制度以成就交易。角色與責任的離散教人迷失惑亂,但暫存的暴利和順景安撫了一切的猶疑;在政府不斷寬鬆銀根的大勢之中,惺惺作態的銀行家大耍金錢遊戲,他們專業而木訥的面孔卻掩飾不了內心的狂態與無知。環球金融體系直像一頭不可拑制的怪物,失控地膨脹,奮亢地異變,最後卻毀於頃刻,爆爛得血肉糢糊。

原來自由的終極是瘋狂。

長河逆流,巨輪回轉。當環球資本市場一一崩塌、財富繁華如煙幻滅之際,人心又忽爾往集權、監管、整頓的「真理」狂抓。政府充當股東、監理人、最後借貸者/擔保者以及市場救世主,今天已是見怪不怪。說不定在甚麼時候,那「通往奴役之路」的偉大理想,又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社會新一輩所推崇的浪漫典範……

看來,經濟文明的孤魂,耗了近整個世紀,不過是徊盪於不切實際的兩極夢想。「自由」落空了,就追求「集權」的救贖嗎?「集權」腐化了,又再追求「自由」的解脫嗎?又或是推崇某種「平衡」嗎?我們那在基督裡的,能否擺脫人本社會理想的困囿,超越「自由相對集權」的理解模式呢?也許真正的救贖,真正的自由,繫於這份超越。

 

【 原載於2009年2月8日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