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佳想到香港教育

banner01

 

近日李嘉誠正醞釀出售百佳業務,部份人士以為此舉實是李氏撤資的前奏。即使李氏多次出來澄清傳言,但民間議論仍沸沸揚揚 (《文匯報》,2013年9月17日) 。

無論李氏是否撤資,但有一點可以明言: 今天資金可以自由流動卻是鐵一般的事實。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費利民 (Milton Friedman) 倡導新自由主義 (Neo-Liberalism) 強調撤銷所有對經濟活動的規管,崇尚競爭。流風所及我們的教育事業也能以倖免,在改革之名下實踐自由主義的理念。

上世紀末的教育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將教育私營化。政府美其名讓家長 (消費者) 有更多選擇下,制定有利私營模式的傾斜政策,結果香港的直資中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直資中學不單可享有收生自主權,更可靈活運動資金以推行校政及建設校舍 (例: 可減教師薪酬以推行小班教學) ,避開教育局所定的授課語言限制 (即可不理實際情況而轉為英中) ,繞過局方所定的班級結構 (即可大大增加留級學生以確保公開試成績) ……然而,教育私營化對傳統價值帶來甚麼衝擊呢?

首先,丟失了以往強調的有教無類精神。過去很多由教會籌辦的學校不理學生成績、家庭背景,務求讓他們藉著知識改變命運。可惜,如今部份希冀轉為直資中學的發言人明言為了吸納更多第一組別學生入讀而轉制,這不是公然挑戰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嗎? 當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轉直資的爭議中,學校創辦人的孫兒曹禮直言轉制與有教無類觀念扞格時,教育當局、辦學團體有否反思背後我們曾經堅持的信念?

其次,教育私營化的理念衝擊了社會公平的價值觀。普及教育目的在於讓所有適齡的學童獲得均等的學習機會。可惜當教育私營化出現,人們往往以金錢衡量自身所獲的服務。當我們認為有能力 (主要是金錢) 者便可享受更優質的教育時,我便想到《動物農莊》的奧威爾曾言: 「所有動物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聖經》的先知曾諄諄告誡猶太人不要以金錢衡量自己的力量,標榜金錢的權力卻己成為時人的信念。

最後,教育私營化的主要表現在於教育商品化。當教育成為商品 (服務) ,學校成為商店,校長成為CEO,教師成為售貨員。那麼消費者為本的思想焉得不成為校政的金科玉律? CEO不想得失消費者而丟客源,售貨員不想得失顧客而阻升職,學校不想得失顧客人而遭滅頂。課堂內教師唯唯諾諾,學生聽者藐藐,視惡不言以免遭殃; 聞惡隱藏以護名聲,那豈是教育的真義? 再者,若學校是提供商品的商店,那些不受歡迎的商品便往往在「市場選擇」下遭到淘汰,是故近幾年來學校人文學科的地位可謂危如累卵,中國文學、中國歷史、地理、宗教教育不斷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商科一枝獨秀的社會固然能助經濟發展,但若只有經濟理性而忽略人文關懷那又豈是當政者所樂見?

教育問題千頭萬緒,跌坐案前所思的只是滄海一粟。二千多年前蘇格拉底設比喻說教師是助產士。不幸的是二千多年後,有些助產士擇優而助;有些家長以金錢能力自行選擇助產士,甚至有飽學的助產士因淘汰而丟職。在私營化和商品化下的助產士究竟如何在縫隙中自處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