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表現及被認可度往往是今日大學校長工作中極重要的一環,難怪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感慨說,“大學排名是中國大學校長頭上的一把劍,很多大學校長為了得到體面的學校排名,不得不按照大學排名的各項指標進行學校建設,導致中國很多大學沒有了特色。”
對於大學爭排名的惡現象,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也深有同感。他說,“現在的大學最注重的是排名。整個大學在世界上排第幾?在中國排多少?每一科我排什麼位置?有很多很多(不同名堂)的排名。”
不過,沈校長卻拒絕以單一標準的排名來評價一個大學,因為“沒有一個排名是完全代表這個大學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學校。”因此,即使一間大學排名榜首,也不能代表這間大學真的是全世界最好的。更重要的是,“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比較注重科學方面,有些在人文方面,有些有他們自己的傳統,又有些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更大的貢獻。”事實上,“要是有一種排名(標準或方法)能把所有的大學分別出來,那所有的大學應該是一樣的,做同樣的事情。”如果大學的優劣強弱可以在排名次序上完全反映出來,那恐怕是大學教育的悲哀,因為這個可比較性必然意味著所有的大學原來都是以“同樣的標準去做同樣的教學。”那麼,大學就有如連鎖店,失去了應有的特色。
大學爭排名這惡現象的最終代價是教學素質,最終犧牲者是學生。沈校長指出,“要是每個大學單單看排名的話,其實我們就對教學看得不太重了。”然而,弔詭的是,“大學追求排名的壓力⋯⋯是從學生和家長來的。”他於是提醒學生和家長們,選擇大學“不要太注重这个排名”,這樣,學生選讀哪一間大學才可以“主要因為興趣”。
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曾寫了一本叫做《失去靈魂的卓越》的書,這本書給沈校長很大的啟發。作者指出“哈佛大學作為全世界排名最高的一個學府,但他感覺這是一個‘沒有靈魂的卓越’”。沈校長認為“一個大學的靈魂在於她怎樣把一個年輕人培養成一個成人,讓他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能夠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成年人。作者說的這些,都是今天高等教育缺乏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分數,分數越好,學費就可以更高。好的大學畢業出來的肯定是好學生,給的工資也特別高,這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沈校長是極少數在位的校長在公共領域中一直呼籲不要以單一標準的排名來評價一個大學。誠然,大學教育不只是科研,或者排名比賽,而是塑造青年人的心智與生活,以真理育人,追求真正有靈魂的卓越。
[1] 《境界》為中國第一份信仰類電子雜誌。
[2] 相關報導可參見: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5/05/c_13860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