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讓大道遺於世外

banner01

七十年前海德格以先知的睿智將人文精神的實況勾勒出來,當時大抵沒有多少人明白他所看見的:「世界幽暗無光,眾神逃遁,大地摧毀,人被標準化而成為群眾,人的生命空洞枯槁,對創意與自由滿有敵意與懷疑,有的只是操控一切的無盡渴求。」然而,對我們來說,這預警已成為眾所周知的舊聞。同樣地,尼釆百多年前宣告虛無主義已在當時文化的門外叩門,我們現在可以告訴他,虛無主義已深入了人文精神的骨髓,佔據了我們的心靈。這些西方的哲人所預示的又豈止是西方文化的情況。在全球化的大勢下,西方世俗化的精神已主導着全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其中一原因乃是不同的宗教傳統在科學主義及其他世俗化力量的壓迫下,退守信仰的私人壁壘,放棄守望、修理、重塑文化的責任,讓超越的視野隱沒,將大道安穩在信眾之中,在自說自話的安全中毋須面對俗世文化的各種挑戰;就這樣,俗世文化的基本信念在沒有批判、質疑和抗爭的情況下,成為不容爭議的真理。

就拿基督教為例吧。教會棄守文化是不爭的事實。不是嗎?我們似乎只懂批評當代的文學創作品味低俗,卻沒有銳意培育具基督教世界觀、價值觀的作家;不單沒有刻意培育,事實上,教會的文化氛圍會往往使這類人覺得很難存活於信仰群體中。教會有思考能力的人其實不少,但他們卻甚少得到鼓勵、支持去拓展哲學思考、鑽研的「文化事業」,受教會的信任、委託作思想批判、建構的工作。教會恆常慨嘆俗世的藝術精神失落,缺乏使人心靈提升的作品,而影視藝術更不斷渲染色情、暴力或人性醜惡的一面,或散播對美善的質疑。然而教會卻長期忽略藝術創作;基督徒的藝術家可謂少之又少。傳媒的領域敗得更慘,幾乎可以說是全面失陷。縱有一小群基督徒記者、編輯,也徒嘆奈何。這種情況又何止於基督教呢?往昔在中國文化中充滿創作活力的儒家和佛教,如今不有一種凋零的感覺嗎?

我們不能再等,任由俗世的意識形態毫無阻擋地佔據人的心靈。我們要在不同的文化領域將真道的種子播下,並悉心地培育。數年前我鼓勵教會一位極有舞蹈天份的傳道同工,放下傳統形式的牧養,結合信仰以發展舞蹈藝術。他真的走上此路,卻舉步惟艱,幸好仍繼續堅持。這一顆藝術的種子,不要輕看,假以時日,可能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在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開拓發聲的平台,讓世界聽到我們的聲音,讓上帝的道,透過我們的思想、生活、創作呈顯出來。我們發聲就是盡文化創建的責任。不將我們深信不移的真、善、美展示出來,我們便失卻作為人的天職,也不要說上帝的召命了。我們不單有責任,我們也有權利。在現代的社會,原則上沒有人可以禁止我們宣示我們確信的真理,也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們將這真理化成人文精神共享的資源。最大的阻力可能是內在於教會的因循與怯懦。

我們從哪兒開始﹖我們首先要撘建平台在世俗人間,廣開對話的管道,消除隔閡,達至真的相遇,真的相互衝擊,而至相知,彼此尊重。在這平台上,我們必須有參與的人。這平台可以成為滙點,使關心真善美表彰的人滙聚在一起,分別作不同的貢獻的同時,也彼此砥礪,互相刺激,滙成更大的文化塑造力量。我深信,惟有如此,我們現今的文化的困境才有出路。iQuest就是這麼一個平台。這平台所要滙聚的正是你們。有你們的參與,我們持戟卻不會獨徬徨。

「當彼岸的光黯淡,此岸的黑暗便會被人奉為無限的光明。」這一警語是何等真確。

 

 

【 原載於2009年1月4日 】

 

 

余達心

早年畢業於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1975年回港參與「中神」之創立,其後赴英國進修,1981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7至2013年為「中神」第三任院長,2013年獲愛丁堡大學頒授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