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的你、我、他

banner01

近日新移民又成了城中熾熱話題,政客指特首「盲搶地」,認為政府應取回單程證審批權,甚至指出要減少內地移民配額,才能解決土地問題;連環保團體也把矛頭指向新移民,認為香港地少人多,已不能承受更多新移民。

在最近中港矛盾的一連串事件中,如醫院床位不足、奶粉短缺,以至近日北區幼稚園入學申請的排隊風波,市民眼見政府的民生政策慢知慢覺,擔心內地人使社會資源失衡,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恐慌的情緒背後,把問題根源完全歸咎新移民,說要源頭減人,又是否合情合理呢?

根據香港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及政府統計處資料,到了2023年, 本港人口會出現負自然增長[1],至2041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也會顯著上升至30%;勞動人口參與率大幅下滑後,平均1.4人就要供養1人[2],到其時稅務負擔的壓力不言而喻。從經濟角度而言,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和遠低於更替水平的出生率,新移民實在有助抗衡勞動人口減少的趨勢,他們對香港經濟的貢獻也應受肯定。

從社會角度去考量,家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政府多次提出要扶助貧困孩子,當中不少是低收入的新來港或單非家庭孩子。一般情況下,家庭團聚的單程證申請要超過4年,雙程證的媽媽,往往因照顧小孩子而奔波兩地,試問漂泊的家庭又怎能提供穩妥的環境,讓孩子健康成長呢? 對於幼小孩子,家庭的愛比政府的補貼與福利來得更重要。

目前跨境婚姻佔本地註冊婚姻高達三成半[3],而單程證是為家庭團聚而設的合法來港途徑,把新移民視為矛盾的焦點而倡議減少單程證配額,是忽略了健康家庭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未必符合香港福祉。

此外,新來港人士中,只有約四份一領取綜援[4],當中的受助者以新來港兒童為主。不少新來港的婦女取得單程證來港後,便著急盡快找到工作,幫補家計,他們可能成為香港低技術勞動人口的一員。實際上活在貧窮中,也要面對貧窮,但不應被視為懶惰依賴的一群,甚至是製造貧窮的根源。

舊約聖經沒有所謂移民的概念,但卻多處教導以色列人如何對待無親無故、無關係網絡、無土地資產、活在他鄉的寄居者。「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 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利未記十九33-34)。相似的經文也見於出埃及記廿二21、廿三9、利未記十九34、申命記十19 等。

就算在以色列人亡國時,神也提醒百姓要顧念孤兒寡婦、不要屈枉寄居的,這是要衪的百姓明白,國家要得堅立,受外邦尊崇,不是單靠軍事、經濟和外交能力,也要看它如何對待社會中最無權無勢和無力為自己辯護的孤兒、寡婦與寄居的。

盼望聖經對看待寄居者的教導,也可成為今日香港社會面對新移民的一面明鏡 。

我們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一群,不少父母也曾經是「新」移民,他們都曾經在窮乏的日子中爭扎。面對今天的新移民,作為「舊」移民的孩子,我們可以視他們為影響我們既得利益的「他者」,但我們也可以用「你和我」(Thou and I) 的心態 ,提醒自己:「我們」都是在獅子山下移民家庭中長大、分不開「你、我」的同路人。

 

[1]香港政府人口政策專責小組: 《小組報告書 –  政策建議摘要》。頁五,2003年2月。下載自  http://www.info.gov.hk/info/population/chi/pdf/summary.pdf
[2]香港政府人口政策專責小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頁五、六:撫養比率會隨人口老化上升,將由2012年每千名適齡工作人士支持355名受供養人士,增至2041年每千人供養712名,即每平均1.4人就要供養1人,2013年10月。下載自
http://www.hkpopulation.gov.hk/public_engagement/pdf/PEEPP_chi_lowres.pdf
[3]香港政府人口政策專責小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頁三。
[4]曾德成:《新來港人士多自力更生》香港政府新聞網,2013年9月29日。下載自  
http://www.news.gov.hk/tc/record/html/2013/09/20130929_093724.shtml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