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於1930年8月15日在尼斯完成«詩篇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他曾簡單描述這作品:「與其說它是包含詩篇詞句的交響曲,不如稱它為以交響樂伴奏的詩篇。」他在總譜首頁上題:「這交響曲是為了神的榮耀而寫,亦為慶祝波士頓交響樂團50周年而作。」原曲以拉丁文唱出,建道神學院詩班於5月16日周年聖樂培靈會以廣東話獻唱。
«詩篇交響曲»的編制很特別:總譜上寫明是混聲合唱團與樂隊,包括兩架鋼琴,卻沒有單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周年聖樂培靈會當天的演出是改編與銅管樂、定音鼓、鋼琴、風琴、大提琴演奏的版本。
Stravinsky 擺脫了一直源用於16至19世紀的和聲系統,而創造新的聲響效果,例如在第一樂章中,他運用了重疊和排列手法來凸顯開始的E小調和弦,這和弦有時在一個 octatonic (E-F-G-Ab-Bb-B-C#-D)音階中出現,有時在一個 Phrygian (E-F-G-A-B-C-D)音階中出現;但同時,Stravinsky亦運用巴洛克時期巴赫等作曲家沿用的對位法,是新古典主義時期中一首重要的作品。
全曲由三個不間斷的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歌詞選自詩篇39篇12、13 節,是大衛王的祈禱,懇求神的垂聽和寬恕。樂章由一個E小調(E,G,B)的三和弦開始,緊接著是急速溜動的16分音的琶音(arpeggio),彷彿述說人生的起跌和浮沉,法國號與鋼琴繼而發出以E 為主音的憂傷主題,由女低音承接,以(E, F)兩個最狹窄的半音音域為主題的樂句唱出,描繪人處於困境,靠自己的努力未能脫離,絕望中唯有呼求上主,這是人最深處的呼喊,同時,重複流動的低音有如時間,徐緩而穩健的步伐提醒人,它在人身邊一分一秒地溜走,而人對時間流逝的恐懼,凸顯人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驚覺現有的東西和所處的世界都是短暫的,惟有上帝才是人的倚靠。活着的生命對應永活的上帝,是何等的短暫渺小。
第二樂章,歌詞選自詩篇40篇1至3節,音樂以雙賦格曲(double fugue)寫成,兩個賦格曲仿若上帝與人的對話。第一賦格曲開始,以風琴和鋼琴奏出的主題在不同音域和調性裏出現,沉靜徐緩,神秘莫測,帶人進入上帝的奧秘中,在第一賦格曲的呈示部結束後,第二賦格曲的主題由女高音唱出,接着在不同聲部再出現,音樂充滿焦躁不安,憶述人在禍患恐懼中呼求神,而神聽人呼求,施行拯救使人脫離苦難。第一賦格曲的主題在伴奏低音部份呈現,彷彿上帝工作的軌跡烙印在人生命中,四部接着唱「將我腳立在磐石上,使我腳步穩當」。非常寧靜的間奏完畢後,是一個休止符,剎那的寂靜,喻表着人生命中的等待和反思。突然,詩班和樂隊一同激昂高唱「祂使我口歡唱新歌」,音樂所爆發的力量宛如煙花高空綻放,光輝燦爛。最後,一個戲劇性的轉變,獨唱和詩班輕聲以同音齊唱「要倚靠主耶和華」,與此同時,第一賦格曲的主題在伴奏低音部份再呈現,深深表達出倚靠主所帶來的平安。
第三樂章,歌詞選自詩篇150篇,承接第一和第二樂章,是內心深處掙扎和呼喊後而有的平靜和歡慶的感恩,呼喚人以各種樂器讚美主。有別於其他作曲家,Stravinsky沒有為全篇詩篇配以華麗奔放的音樂,反而以輕聲和極慢的速度開始整首樂曲,隨後又作多次速度和強弱的變化,其中以極富動感和急速上行的三連音描繪火車火馬迎接先知以利亞升天,喻表上帝臨在的榮耀。間奏後,詩班不斷重複唱「讚美耶和華」,Stravinsky特意將重點放在「讚美」(Laudate)一詞,每一次重複,樂句的重拍都出現在四拍子的不同拍點上,象徵人的生命有其不同自身的軌跡與空間場域的共存關係,不同人在不同時、空間讚美主,令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躍動。最後,四部唱出「讚美主我神」,和聲如鏡明亮透澈並產生一種廣闊和深遠感,在寧靜瞬間,聽眾被邀請進入上帝的永恆裏,並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以讚美回應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