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地阿倫 自作‧自受》: 荒誕可能是困局的出路(上篇)

banner01-1

 

中英劇團三月底至四月初上演的《活地阿倫 自作‧自受》翻譯自活地阿倫(Woody Allen)2003年回歸舞台的劇本Writer’s Block。兩場獨幕,《濱河大道 Riverside Drive》 和《老薩布克Old Saybrook》,藉婚外情題材探討劇作家的創作靈感與閉塞,演繹人生的荒誕苦悶。一貫活地風格,台詞「吟吟沉沉」卻不失幽默。

《濱河大道》描述作為劇作家的Jim後悔自己對妻子不忠,為了挽回一個快樂家庭,躊躇如何向情婦Barbara提出分手,相約她在河邊見面。等待中遇上曾經從事廣告創作、患上精神分裂症的Fred,二人就兩性與家庭關係開展討論。Fred原來一直跟蹤Jim,堅稱自己是Jim的創作拍擋,他負責意念,Jim負責對白;Fred說Jim出名的電影劇本是盜取了他的生命故事、他的靈魂,要與他分享名利。

Jim 起初對Fred這種無賴行為十分反感,但當Fred能說穿他心中的矛盾感受,隨心率性地代Jim向Barbara說出心底話, Jim卻自然地倚賴了Fred,彷彿Fred是他的創作拍檔,至少在對付Barbara時,他們合作無間。Barbara反目要脅Jim以金錢保償,Jim不知如何是好,Jim只想回到可愛的妻兒身旁。正於Jim非常煩惱之際,Fred代Jim把Barbara送進河中,為Jim 解決他的問題;望著河道,兩人對婚姻及愛情不勝唏噓。

場景一轉,Barbara拖著Jim離開,剩下Fred在河邊痴痴的笑。

活地塑造Jim與Fred兩個截然不同的個性,前者理性守法,後者瘋癲輕狂。Fred實質是Jim 腦子裡幻化的角色,是他內心掙扎的替身。從心理學角度看,Fred 是Jim的本我 (id) ,受意識壓抑著的慾望。根據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人追求享樂的原始慾望,如渴求性與食物的滿足,為求避開痛苦。

在社會上,我們需要邏輯系統和道德規範來維持生活秩序,建立安全網,使一切在控制之內。但有些時候,拋開一切既定和應然的枷鎖才有新創造!活地借兩個人物角色的相遇,呈現人思想裡的糾結; Fred與Jim兩人的對話實質是自我困局的突圍,以天馬行空衝擊理性思維,以大膽張狂挑戰井然秩序,引領人走出大腦閉塞的死胡同。

可能礙於遷就第二幕的場景設計,第一幕主要是二人在窄長河邊佈景的連番對話,看到後段有點納悶。話雖如此,導演是否刻意以這個沉悶刻板的舞台空間,來映襯劇本中所說的灰濛天空和困乏人生?活地的創作充滿強烈的存在主義色彩,人生其實都是由很多荒謬而沒多大意義的片段混雜而成。

相信每一個創作人總有遇上創作障礙、大腦閉塞的時候。不知道這則故事是否活地阿倫自嘲式創作,在意念窮盡時,卻能借題發揮,創造一個有趣故事,這正正是活地阿倫化腐朽為神奇之筆功。

 

 

下篇:《活地阿倫 自作‧自受》: 荒誕可能是困局的出路(下篇)

小點

Dream Of Tomorrow總監,國家企業培訓師(中國職業資格認證),英國醫療專業局註冊藝術(戲劇)治療師,香港戲劇治療師協會創會成員。近年主力拓展企業培訓及戲劇治療。曾任職市場推廣,專責策劃企業推廣活動,建立品牌形象,協助機構塑造企業文化,並負責客戶服務及核心價值培訓工作。 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修讀戲劇及形體動作治療碩士課程,曾先後就讀香港浸會大學及南澳洲大學,分別取得文學士(宗哲研究)及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