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見的是一個人。
四年前的一月八日,Benson(曾志浩)生日,擱下室內設計的工作去看電影《阿凡達》,看到一半,就決定去立法會支援反高鐵的「苦行」示威者。菜園村、順寧街……他從來沒參與過社會運動,首次透過攝影機拍下一場又一場的抗爭,鏡頭焦點最後停在街上吃力地推紙皮的公公婆婆。
看見了,就沒法再扮看不見。
上星期,跟着Benson到深水埗。當年政府派錢,他便派飯,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六在深水埗玉器市場橋底派發食物。橋底滿滿都是人,無家者、公公婆婆、單親媽媽……不是親身來到,難以想像會有那麼多人來等食物。來幫手的超過二百人,媽媽帶着小孩去派飯盒、水果、飲品、罐頭、麵條、餅乾等,男生手拉手維持秩序,女生一對一陪着領物資。飯盒是打開任選的,轉眼便派完六百個。然後人們散開去找無家者談話,再聚到天橋底分享感受。
每次來排隊的,都有新臉孔,來幫手的,超過八成是新人,這個Benson稱為「平等分享」大行動,是香港少數社會運動能夠連續幾年穩定地壯大──但這次派飯後,宣佈暫停。
放火不救火
「我要把行動深化,推到更闊!」Benson坦言四年前開始關心社會,也目睹一場場社會運動分裂,領袖被抹黑,失去力量。「左、中、右,冒起、分裂,又瓦解。」他說有組織,就一定會分裂,不如倒轉頭「一盤散沙」。
深水埗大行動,聚集了大量戰友,但也正正由於運作一段時間,「太熟手」,排隊領東西的越來越多,派的物資越多,卻越少時間談天。「傾偈比派東西重要,因為只有親身去認識,才會建立關係,才會明白社會出了甚麼問題。」他再三強調自己是放火,揭露不公義,而不是救火,做「好人好事」。他去年發起「區區有飯開」,讓大家去各區小食店買飯票送給有需要的人,其實亦是展示「區區無飯開」。
雖然堅持「無組織」,實際上Benson相當有組織力,每次深水埗的大行動,他都會和戰友用整整三天籌備,如何讓新朋友投入,讓排隊不會混亂,而平日物資一收一放,彈性有序。他也比很多抗爭者懂得利用社交網站。去年此時,最火熱的運動是「Oh Yes It’s Free」(OYIF)免費送物,兩者比較,Benson有更強的凝聚力。「做得一點,就做一點」、「隨心,隨意,隨時,行動」、「分享怪異集」……Benson臉書上有大量相簿,通過相片和文字,把無數個人的小行動放大,在網上結集更大力量。OYIF也有大量好例子,可惜漸漸被紛爭和是非蓋過,當然OYIF面對的是勢力龐大的消費怪獸,捨得把用不着的物件不問結果送出來,也許要比指定送給有需要的人,門檻更高。
一手拳頭一手援手
「平等分享」面對的質疑也不少:「做嚟做乜?」、「睇你哋做得幾耐!」、「你哋好得閒咩?」、「呢啲人唔抵幫㗎!」、「佢哋呃你哋㗎!」、「佢哋食白粉㗎!」、「你會令到佢哋依賴你哋囉!」、「呢啲嘢留番俾政府做啦!」、「你顧掂自己先啦!」、「你做乜咁樣炫耀自己?」……Benson一時氣定神閒:「幫得一個就一個,我們就是儍人!」一時尖銳:「我們不專業,但為何專業的人不做事?」有次下雨他趕着開會,卻看見雙手扶着步行架的伯伯冒雨過馬路,「遲到多五分鐘,總好過老伯伯淋五分鐘雨吧。」為伯伯撐傘,是他的選擇。
上周深水埗大行動結束,Benson拿出一叠餅卡送給一班年青人:「這是火柴!」──見到老人家,衝過去,彎下身抬頭看老人家,送上餅卡開始聊天,就會親身發現一直沒看到的社會問題,然後把老人家的背影拍下來,放上網,身邊有人會笑,但也有人會送更多餅卡、飯票、超市券,便有「柴枝」繼續放火。冬天送衫,肚餓送飯,很簡單,人人都可以。今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六,他仍然會聚集二百人,但講解後會分發去四個地區送物資,如果成功,下個月人數會增加到三百人,分到六區,最終,星火燎原燒遍全港。
一手伸拳頭,一手伸援手,Benson相信當每個人都看得見,香港也就不一樣。
(本文原載於《蘋果日報》 2014-1-3,蒙作者允許轉載。
Photo credit: Benson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