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第一

banner03

 

早幾年,教育當局提出「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口號,家長聞之嘩然,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一向以考試成績作主導,學生小小年紀,便要慘受弱肉強食的滋味,大家鬥多證書、多元化的才藝,始能在名校爭到一個學位。

相信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會有考試,成績好的便出線,這是不能避免的。問題是香港人對考試的態度,是過於常人所能接受的。筆者是教師,曾在澳洲及香港任教中學,發覺到大家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外國著重學習多於考試,而香港則剛剛相反。我在澳洲工作的時候,我連女兒已考了試也不察覺,但在香港,不少家長甚至要請假幫助子女應付考試呢。

家長為子女考試而瘋狂,學校方面也不遑多讓。特別是中學五、六年級,長假期總是用來補課,因為老師實在不能在指定的課堂內完成考試範圍,在長假期,學校都會軟硬兼施,不容許學生以旅遊或回鄉探親為理由,請假將假期延長。但在外國則剛剛相反,當學校老師收到學生類似的請假信的時候,都會立時批准,再加多句祝你旅途愉快。為什麼呢?因為學校認為學生少上幾天課,對學生一生的影響不大,假期後他們只需花些少時間,抄回一些筆記,自修多幾篇課文便可。大家對學習和考試的觀念相差很遠。

我們難於考究為何我們會這麼著重考試,有人說是由於中國人長久受科舉制度的影響,所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亦有人說這是東方人的文化,因為鄰近國家也是著重考試的;亦有人說是由於香港地小人多,競爭大,惟有在考試上拚過你死我活,才能出人頭地。

不過,有時我想,既然我們都不滿意這考試的態度,我們會否想過要改變這現況?如果我們完全不想辦法去糾正,這態度真的是永無改變的一天。相反,如果我們由今天起,逐小逐小有些改革,相信會有轉變的一天。

期望教育當局、學校、家長各持份者可以向前行一小步,到最後,便能在改革上向前行一大步。

同時我盼望香港人在其他各方面都不一定要以爭取第一為目標,這樣對當事人或身邊人都沒好處。在任何比賽中,眾人只是關注誰能得第一名,得不到便是失敗。這想法是正確嗎?「牛下車神」李慧詩得冠軍的時候,每個香港人都為她歡呼;但是當她只得亞軍或季軍時,會否認為她是失敗?

看過一篇新聞,話說在阿富汗有一個女跑手,經常受到男人的威脅及攔阻,因為他們認為一個女子拋頭露面跑步是不成體統,但她堅持地跑,最後還有機會代表國家出席奧運,結果她的成績當然是及不上其他選手。比賽後,她哭了,有記者問她是否因為得不到獎牌而哭,但她回答說:「我確實有些難過,但是我已經得金牌了。因為,從我的國家到達這個跑道的終點,這一路上的抗爭,已經比金牌還珍貴了。」[1]

希望她的回答對我們有所反思。

 
註釋:
[1] 參見
http://topic.udn.com/london2012/storypage.jsp?f_ART_ID=1353

 

 

 

歐啟文

出生於香港,在香港接受中學教育,後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雙主修生物及心理學。畢業後回港當中學教師。 除授課外,還很著重課餘和學生溝通,更樂於參與學生的活動,嘗試從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成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