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的身體》

banner01

 

上星期日睌上受邀參加一個在燭光下的音樂會,其中一首合唱曲是布克斯特胡德 (Dieterich Buxtehude, 1637-1707) 的《耶穌的身體》(Membra Jesu Nostri)。

作曲家Buxtehude的出生地點不詳,大多相信他出生於當時的丹麥。1668年他擔任德國呂貝克的瑪麗亞教堂(Marienkirche, Lübeck)風琴師,這是當時德國北部一個非常顯赫和重要的位置。年輕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甚至步行跋涉400公里去聽他的演奏。Buxtehude除了創作大量風琴音樂外,亦創作128套合唱曲,《耶穌的身體》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作品。

Buxtehude在手稿前頁和末頁分別寫了In nomine Jesu(奉基督的名)和 Soli Deo Gloria(願榮耀歸與神)。歌詞取材自聖經及伯納多(Bernard de Clairvaux,1090-1153)所寫的詩《世人救恩,我稱頌》(Salve mundi salutare),整個作品以拉丁文寫成。

《耶穌的身體》是一首由七個清唱劇(cantata)組成的受難曲(passion),每一個清唱劇描寫耶穌受難身體的七個部位,依序為《腳》(Ad Pedes)、《膝蓋》(Ad Genua)、《手》(Ad Manus)、《肋旁》(Ad Latus)、《胸》(Ad Pectus)、《心》(Ad Cor)和《面》(Ad Faciem)。

有別於巴赫的《聖約翰受難曲》和《聖馬太受難曲》,Buxtehude的《耶穌的身體》沒有包括耶穌的受審、受鞭打、被釘、死亡及埋葬,僅將重點放在耶穌受難的身體上。

Buxtehude帶領聽眾進入一個想像空間,彷彿回到耶穌受難的現場,遍地黑暗,跪在十架下,崇敬地凝視耶穌的身體,從祂的腳開始,然後慢慢向上望,膝蓋、手、肋旁、胸、心,最後面對耶穌的面,見到從戴荊棘冠冕的頭流出的血,耶穌所經歷的一切傷痛,歷歷在目。

第六清唱劇《心》是整套作品的高潮,Buxtehude 在這劇中使用了五隻 viola da gamba(古大提琴),前奏的速度有多次明顯變化,似乎描繪心豐富情感的變化,隨後是兩位女高音和男低音以最真摯的感情唱出三重奏,歌詞取自«雅歌» 4章9節:「我妹子,我新婦,你奪了我的心!」,歌詞中的vulnerasti(欣喜若狂)有墜入愛河的意思。音樂的平衡三度(parallel thirds)以及和諧的和聲為聽眾帶來欣悅的情感。兩位女高音和男低音在隨後的獨唱中帶出人心底裏對耶穌的渴望和愛,但同時人的罪卻傷透耶穌的心,音樂和聲中迸發張力。[1]

前面六個清唱劇慢慢累積起來而營造的感情張力最後停在耶穌的面上,人渴望見到耶穌的面,但這是滿佈傷痕和血的面。在最後第七清唱劇《面》,舞蹈般的三拍子表達了人渴望與耶穌聯合的喜樂。[2]

Buxtehude透過音樂跳出文字的囿限,帶領聽眾體驗到耶穌身體上的痛苦和其所帶來的拯救。他沒有停留在耶穌的受難和受死,而是透過耶穌的死,進入祂所帶來的拯救、盼望和祂所展示的神的愛。

 

註釋:
[1] Buxtehude Membra Jesu Nostri “Ad cor”(第六清唱劇《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t_NS0578A
[2] Buxtehude Membra Jesu Nostri “Ad faciem”(第七清唱劇《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h5sfmOKuQ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