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是這一轉眼就過去了。
這半年在墨爾本的生活結束了,說高興,的確高興,畢竟回家是件令人期待的事;說不捨,也的確不捨,因為到處見識、多方體驗的日子告一段落了。
澳洲地廣人稀,來往各城市要乘搭飛機,在同一州來往各區也都很費時。在墨爾本乘坐公共交通,都要事先查看時間表,不論巴士、火車、電車,到站的時間並不頻密,而計程車費昂貴。因此,當地家家戶戶都有私家車,來回接送孩子或家人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車,就像雙腳殘廢一樣,有些家庭的成年成員各有一輛車也不足為奇。
最近遇見一位老朋友,她剛從墨爾本旅行回來,見面時忙說: “我不喜歡這地方!”問她為什麼,她答說:“我們坐車坐了好久,才見到幾隻企鵝;坐車坐了好久,才看到幾塊石頭!”哈哈!一聽之下,我便知道她到哪裡了。我們一家人跟一位朋友也剛剛去看過那幾塊石頭,景色確實壯觀,不過路途的確遙遠。如果沒有旅途上愉快的相伴,那長途跋涉的辛勞的確難捱。
地方大、在路途上花费時間多,不是生活在小島國的我們習慣的方式,一天只能做一件事、或旅行時一次只能到一景點,是我們覺得不暢快的。這樣的經驗,逼着我學習一天只做一件事,一次只到一景點就夠了。或許,當我年紀漸長時,一天也只能做一件事,每到一個地方旅行也只能到一個景點,盼望那时的我依然能跟這樣的限制和平共處。
墨爾本的天氣變幻莫測,多數人以一日四季來形容當地的天氣。我親身領教過這種今天攝氏38度,明天28度,後天18度,晚上又降到8度的瘋狂天氣。從穿衣服的角度來說,我需要常作準備,以免著涼或出熱痱。對這忽冷忽熱的天氣,我朋友卻說:“這可能訓練了當地人應對變化的能力。”雖然我沒能證實墨爾本人是否比其他地區的人更有適應變化的能力,卻但願如此。
墨爾本的商店除了週四、週五外,下午五、六點就關門,整個購物中心只剩下大規模的超市尚有營業。餐廳、餐館除了少數營業至午夜,多數在晚上十時就打烊,購物中心的食閣更在下午六時就收攤。原本三餐定時的我,因為生活環境不同,有時則操練至一日兩餐。在家乡時,習慣了到處有小食充飢,可是身處異鄉,餓時也只能吃餅乾和堅果,若遇着旅行遲歸,唯有找麥當勞叔叔了。
客居墨爾本的這段日子,讓我有機會學習應對不同環境產生的不便,離開原來的住處讓自己有空間對自我有多一份認識。回到自己熟悉的家,重新跟過去接上,卻發現自己有所不同,至少過去以為一定要怎樣怎樣的習慣,在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改變的。在逐漸趨向固執的年齡,此行带给我一份由改變而来的意想不到的輕鬆。
當人願意改變時,他的世界也會變得遼闊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