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0年課程改革以來,學校的生態雲譎波詭,教育的發展變幻莫名。其中最為人關注的就是傳統人文學科愈來愈萎縮,而文科中主要的科目——中國歷史的存廢屢屢引起輿論的爭議。
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數據指出,1999年報考中史科的日校考生 (會考及高考) 有30,649人。然而,新高中推行後,修讀人數由首屆12,867人,跌至2013年的7,437人。數據可見選修人數日少,退修人數日增。(詳見表一)
若我們比較文、理、商各主要科目的報讀人數的情況,中國歷史以至人文學科的沉淪更令人擔心。(詳見表二和表三) 數據顯示,2013年的文、理、商各科的報考人數均比去年下跌,但兩年的數據均清楚表示: 人文學科報考人數遠少於理科及商科科目。
現暫不論文科 (the Arts) 和人文學科 (The humanities) 的分別,但肯定的是人文學科 (文科) 的出現卻源遠流長。人文學科的學習對象以研究人類為主,希望藉著不同科目以體察人類的貢獻、發展與價值。不幸的是,近十年以來,教育界興起從「社會回報率」 (social rates of return) 看學科的存廢,在理科與商科對社會的經濟貢獻遠勝於文科的情況下,人文學科被邊沿化,被萎縮便成為無法逆轉的風潮。
無疑,人文學科的大學畢業生 (例如: 哲學、宗教、歷史、藝術、文學) ,收入往往遜於醫生、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然而,教育界以至政府除了看重經濟回報外,社會道德的培養、人民質素的回報也不宜有所忽略。商界與自然科學的知識固然有助人類整體的發展,人文學科的知識對人類的審視與肯定,批判與承傳也不無貢獻。誠如《易經》所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成天下既有內在的價值培養,也有其社會層面的意義。
此外,不同的學科科目 (subject) 除了劃分不同的知識內容,科目 (discipline) 同時也在向後學傳遞前人一套認知的紀律。學生能夠從不同學科中學會多元的思維方式、蒐集資料的方法,以至取證標準等。例如: 歷史學講求時序觀念,強調透過蒐集、理解史料以研究 (分析、解釋) 人類過去。這種從科目 (subject and discipline) 本身發展出來的思維方法,不亦有「用」於現代人的生活與工作嗎?
假若,教育當局任憑學校在市場導向下自行開辦科目,人文學科由沉淪以至滅亡似乎並非過慮,相信這不啻是教育界的警號,也將亮起人類繼續發展的紅燈。
註釋:
表一:
新高中修讀中國歷史人數 (數據源自考評局) |
|||
第一屆 (應考2012年文憑試) |
第二屆 (應考2013年文憑試) |
||
2009-2010 (中四) |
12,876 |
2010-2011 (中四) |
11,812 |
2010-2011 (中五) |
11,260 |
2011-2012 (中五) |
9,329 |
2011-2012 (中六) |
8,510 |
2012-2013 (中六) |
7,437 |
表二:
2012年新高中學校考生人數 (數據源自考評局-報考統計資料) |
|||||
文科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
理科 (科學教育) |
商科 (科技教育) |
|||
中國歷史 |
8,510 |
物理 |
15,595 |
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 |
17,419 |
歷史 |
7,038 |
化學 |
17,534 |
||
地理 |
14,009 |
生物 |
17,361 |
經濟 (本屬文科) |
21,754 |
倫理與宗教 |
884 |
|
表三:
2013年新高中學校考生人數 (數據源自考評局-報考統計資料) |
|||||
文科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
理科 (科學教育) |
商科 (科技教育) |
|||
中國歷史 |
7,705 |
物理 |
14,451 |
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 |
16,123 |
歷史 |
6,676 |
化學 |
16,473 |
||
地理 |
13,261 |
生物 |
17,025 |
經濟 (本屬文科) |
20,504 |
倫理與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