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收到英語教學單位一導師的投訴,她自1997年以來就在中大任教,在將近退休之際,收到一份「學科與教學評鑑」(由學生在課程結束前填寫的評估表),該學生在意見欄用英文寫下粗言穢語,令導師感到深受侮辱。
導師信上寫道:「我與丈夫育有一子一女。兒子畢業於紐約大學,尚未畢業就在波士頓獲聘。女兒在芝加哥大學提早畢業,正準備繼續在芝大法學院進修。正因為他倆與我的學生年紀相若,所以我在課堂上投入的心血和努力就一如傾注在子女身上的一樣,我對每個學生莫不視如己出……這名學生的匿名評語,實為惡意且懦弱的行徑,令我傷心不已。任何教師都不應受到這種下流猥褻的言詞所冒犯。」我完全同意導師的話。
我不知道事情的始末,也不知道這位導師教得有多好(或多差),但很理解她對年輕一輩這種行為的痛心與失望。我也曾經是學生,也曾領教過差勁的老師:他們或備課不足,或無聊透頂、東拉西扯;或嚴厲刻薄,甚至粗魯無禮。但對於出語侮辱老師,我連想也不敢想。我不知道該學生的身份,也無意追究。我不清楚學生的背景和專業,也不知道為何要如此惡毒粗鄙,或者這是純粹開個玩笑(一點也不好笑),但統統不是一個讀書人可以出語傷人的理由。
導師在投訴信上還說:「誠然,我感到深受侮辱,但這個感覺很快會煙消雲散,因為我心底裏清楚自己教書一直以身作則、公平公正、尊重學生。很可惜,該學生是自己所作所為的真正受害者,因其對美德毫無欣賞之心……對孰是孰非毫無辨別能力。」我心想:「就算我們教不到下一代甚麼,但起碼也要教他們怎樣尊重他人同時尊重自己吧。」
在現今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產業化浪潮下,師生關係退化到這個地步,令我痛心。在很多學院,特別是私立大學,學生成了「顧客」,學校成了「供應商」。為了吸納有能力且願意繳付高昂學費的家庭,教學設備不斷升級,學校把學生(和家長)的意見奉為圭臬。然而,來自學生的投訴有增無減,關於雙層床宿舍、校巴服務,乃至飯堂食物質素的投訴此起彼落。教師理當派發印刷精美的講義,或至少在課前上載發布。我親身遇過有學生上我的課遲到,還手持飲料大搖大擺進場。試過有學生堂上講電話,逼使我停止講課。老師一般對此等現象不置一詞,因為那會影響自己的「學生評分」。他們寧願準時下課後馬上躲回辦公室或實驗室潛心研究,學生也因為老師的冷漠而愈發不高興,就這樣惡性循環永無止境。資助機構以及大學排名機構看重學生評價和學生意見,認為是「優質教育」的重要指標。因此,學校想方設法討好顧客,以贏得聲譽和更多資助。
如此下去,實非學府之福。讓我們重建師生關係和互信,讓老師待學生有如父母待子女,與學生交談(而非與大屏幕上的投影交談),聆聽學生,啟發學生。讓學生向老師表示應有的尊重,見面微笑打招呼,上課集中精神,誠實不欺完成功課。教與學是雙向的。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第七》)
我希望給英語導師寫下那句評語的學生會看到這段文字……然後親自向她道歉。
(本文原載於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網誌11-2-2014,蒙作者允許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