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灰日

banner01

編按:今天(3月5日)是聖灰日,是教會年曆節期大齋期(四旬期)的頭一天,距離復活節40天。教會在聖灰日把去年棕枝主日祝聖過的棕枝燒成灰,合著橄欖油,塗在會眾額頭上,作為悔改的象徵。

當年在北美進修的日子,在二月第三個周三的中午,我看見在早春的校園裡許多人的額頭上或者是手背上都塗著一個灰黑色的十字架,頗為異樣。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聖灰日」在教會年歷中的存在。我青年時代的教會生活,並不重視禮儀。一些長輩提到教會的禮儀和節期,都明言那是一堆空洞無用的東西。人最重要的是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神,這是我常常聽到的教導。關於教會年歷和禮儀的信仰思考,甚至就讀神學院的時候,也沒有機會研習。那天,我看見我的同學們在額上或是手背上塗上了灰黑色的印記,誘發了我的好奇心,我閱讀了相關的文獻,對聖灰日多了一些的認識。

其實無論是以色列的歷史或者是早期的基督教會,披麻蒙灰都是一種象徵的儀式,提醒人是舉自塵土。因此,我們需要常常在神面前迴轉,並且依循上帝的律法和祂的聖約而活。人是出自塵土,上主卻把大地托負給人掌管,人類憑著天賦的才幹和自由,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生活,生兒育女,至今綿延不絕。然而縱觀人類歷史的進程,我們常在慾望失序中違背上天的意旨,希伯來聖經對此是深有體會的。以色列百姓的救贖經驗也是重覆地敘述人在過犯中回歸上帝的經歷。神的子民領受了上主的恩典,卻背離上主的律法,落在奴役的狀態中,然後在呼天搶地的眼淚中,披麻蒙灰,趔趄前進,從此建立了以色列百姓與上主之間的不可斷絕的盟約關係。他們的民族經歷,猶如一部史詩,折射出上主擁抱人類歷史,以及神人之間滿佈酸甜苦辣的關係。

shenghuiri-1希伯來的智慧文學中,看神人的關係自有其獨到之處。《約伯記》就是透過文學對話的方式,從義人為何受苦的天問之中,再次省思舉自塵土的人如何明白人神之間奧秘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從來沒有人在眼目中看見過神。不過,人與神的相遇,卻可以透過思想與語言的碰撞,折射出上主淵深的臨在。《約伯記》就是以文字體驗上主的文學巨著,就文學體裁而言,《約伯紀》並不複雜。它以序言陳述了約伯顯赫的身世(一1-5),以天庭的爭辯為背景,帶出撒旦無辜毀滅約伯一家幸福的悲劇(一6,二13)。接下來在三輪長篇的對話中,約伯與三個朋友,唇槍舌劍地為義人受苦的問題爭辯不休。然而全書的高潮是上主在旋風中向約伯發出生存的挑戰,以及約伯在忘我的默觀中,發現自己的本相以並且謳歌頌讚上主。(三十八1,四十二6)

在聖灰日,我們的額頭上再次塗上了一抹灰土,這讓我們能夠靜思片刻出自塵土的生命,如何在此沸反盈天的世界與神相遇?智慧文學提示文學的智慧讓我們更深地認識神。神學家加爾文也說如果我們越認識神,就能夠更深地認識自已。在古希臘德爾菲太陽神神廟的入口處,鏤刻著「認識自己」(gnōthi seautón)的神喻。希伯來的智慧則教導我們,認識上主是智慧的開端。這個「開端」在那兒呢?《約伯記》認為這個開端就是生與死的交界上。有一位聖經學者(Thomas Krueger)說《約伯記》最終要指出的是「與上主直接相遇的結果其實就是人的死亡。」約伯從前風聞上主,如今能夠親眼看見祂。在此生死交叉的地界,約伯明白了一件事實,即人的肉身是隨風消逝的朽壞之物。然而生命卻要在塵土與灰燼中得到安慰。這說明我們這塵土般的人生雖然短暫,上主以祂奧妙的方式,伴隨著人行走。不過更重要的是「我這皮肉滅絕以後,我必在肉體以外得見上主」(約十九26)。

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逾苦期是我們為城中的執政者代禱的日子。同時也要求主赦免我們自以為是的罪,以為廉潔、法治、自由和民主等價值不需要儆醒守望。願真理之光引導我們,免得我們在貪愛宴樂中,追逐豪華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出賣了我們這個城市最寶貴的價值,乃至闖下了彌天大禍。聖灰日讓我們記得在我們的肉身以外還有子孫後代,還有上主。人的尊嚴其實深植於他的謙卑和責任感中。

 

【 原載於2012年3月27日 】

陳曉東

於美東牧養教會 神學工作者 前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主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