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uest 與《境界》記者
一年多來,一份畢業典禮致辭在微博上引發熱議,一時成為微博熱點,單是iQuest微博上的該篇文章的點擊率在10週內就達2.4萬。[1] 8月12日,iQuest連同《境界》雜誌專訪了這位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聽他談談大學理念與校長情懷 。[2]
在畢業典禮致辭中,沈校長提及他“按著畢業生名冊上的名字給每一位畢業生禱告”, 這種愛學生、關懷學生生命的信仰情懷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當問及其中緣由時,沈校長解釋這與他的行醫經歷、特別是2003年的SARS疫症息息相關。那一年,他被《亞洲周刊》評為“亞洲英雄”。
談及和病人交往的經驗,沈校長說,“這方面在SARS時對我的影響最深⋯⋯對我們醫生來說,這是百年不遇的經歷。從來沒有試過有這麼大的一個傳染病的爆發,醫院裡受影響的大部分是醫生和護士。他們還非常年輕、健康,還在想他們的事業怎麼發展,一下子就病了,並且病得非常嚴重,可能會死亡,家人都在病房外面哭,我也不知道怎樣去安慰他們。⋯⋯儘管我們已經有很多的科學和醫學知識,但一下子就可以都没有了。那時我覺得作為一個醫生,除了要治好病人的病,還要感受到他的心理問題和家庭問題。”
“當時我每天早上看一遍在醫院裡所有的SARS病人,然後做一個報告。我給病人檢查時,病人都帶著口罩,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小心咳嗽,肺沫噴出來就會感染我了。所以,受感染的醫生和護士都說:‘沈教授,你不要看我的前面,就在後面看看好了。’或者說,‘你根本就別碰我了。’但我覺得這樣不對,我就走過去,拉著病人的手說:‘不要緊,我就是給你做一個檢查,我會保護自己的。’然後他們的眼神告訴我,他們非常感動,因為他們感覺自己好像是不乾淨的人,但我沒有因為他們的不乾淨而避開,而是給他們同樣的病人待遇。”
這經歷使沈校長深刻感受到醫治病人比醫治疾病來得重要,他說:“有一位很有名的美國醫生,叫威廉姆·奧斯勒(William Osler,1849-1919)這樣說:‘一個好的醫生醫治這個病,一個偉大的醫生醫治這個病人。’(The good physician treats the disease; the great physician treats the patient who has the disease.)醫生應當關注這個人本身,而不單單是這個病。”這種對人的關注使他在擔任校長時,特別注重與學生生命的互動。
當一個人的這一生過去後,他要如何面對上帝呢?作為一個基督徒,沈校長認為如果有一天上帝問他,“你有沒有做過一些對這個世界有意義的事情?”,他會這樣回答說,“這個同學我教過,現在他的人生改變了;這個病人我醫治過,雖然最終他也死了,但在他的人生中,我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憶,在他的家人身旁,我留下一個美好的見證。”沈校長深信,“抱着这樣的態度過一生,就可以回答上帝的問題。”
因此,他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兄長、父親,可以和學生分享自己人生的經驗,甚至失敗或軟弱經驗。作為一校之長,他決定要“以人为本”,因為他清楚知道他要推動的,不單是大學的排名和建設,而是“還要給學生一個人生的方向⋯⋯一個人文精神。” “關於價值觀、人生意義應該多一點討論,多一點啓發,要不然,我們可能會培養一些很有能力賺錢,但没有人生目標的人,這是非常可惜的。”
自1983年醫學院畢業後,沈校長從醫27年,3年前,他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雖然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他對人的關注卻始終如一,是為校長醫者心——以愛心、耐心去關懷、引導學生。
我們祝福你,沈校長。
[1] 畢業典禮致辭,見:http://3.39.225.16/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196&Pid=11&Version=0&Cid=170&Charset=big5_hkscs
[2] 《境界》為中國第一份信仰類電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