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學」,一條教育的窄路

Homeschooling

暑假是孩子們最為開心的時間,但卻是家長們分外糾結的時期,鄰居家的小男孩在一所市重點小學讀書,這本已是眾多父母夢寐以求之事,可最近,小男孩的媽媽竟在考慮要不要讓孩子退學。談起小孩這幾年的讀書經歷,媽媽眉頭緊鎖,說上學前兒子有很多興趣愛好,對生活很有熱情,但幾年應試教育下來,兒子對課本外的一概不感興趣,喪失了認識世界的動力。本以為我的鄰居是過分憂慮了,可她卻否認這一點,說其他家長也有類似的考慮,有些更是早先一步開始了非主流教育之路。

非主流教育,又名「在家上學」,它源自上世紀中叶興起於美國的家庭學校(homeschooling),起先在宗教家庭產生,後發展為一種得到廣泛認可的教育形式。以前我只知道國內有些基督徒因信仰原因為孩子選擇「在家上學」,現在卻透過鄰居驚訝地發現,「在家上學」已經在社會層面傳播開來。[1]

排除種族、語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美國的家長選擇「在家上學」多半可歸因為不滿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教育環境(分別佔73%和88%),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單獨定制的教育內容和更好的教學指點與幫助(佔83%)。[2] 回看國內逐漸興起的「在家上學」,與美國「在家上學」相似的是,心儀「在家上學」的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個性化的教育和更充分的學習幫助。但,與美國「在家上學」極為不同的是,促使國內的家長們選擇「在家上學」的最主要原因,乃是其在教育理念上與主流教育的南轅北轍,即,不以分數馬首是瞻,不再以分數至上的獨一標準去培養所有的孩童,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力培養(溝通能力、應變能力等等),充分體認孩子的個性。

在國內「分數決定前途」的大環境下,「在家上學」面臨的種種阻力可想而知,不排除一些孩子接受「在家上學」教育後,出國升學或繼續參加大陸高考,但更多的孩子将面臨的,可能是一個「兩敗」的局面——既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出國升學,又沒有分數優勢來角逐高考,這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社會中,無疑成為「在家上學」模式的最大阻力。表面上看,「在家上學」只是挑戰了既有的教育模式,然而,在根本上,它挑戰了家長們對人生價值的基本定位與評判:是否人的價值由分數決定,是否只有成「龍」、成「鳳」的人生才有價值,是否「前途」比發自內心的快樂更重要。

面臨這麼大的阻力與挑戰,仍有不少家長考慮或選擇「在家上學」。有的家長好似我的鄰居這樣,看重孩子發自內心的快樂,還有的家長坦言「在家上學」釋放了自己,使自己擺脫了以各種標準來衡量人生價值的束縛。

在我看來,相比主流教育的陽關大道,「在家上學」肯定是一條窄路。它的窄不僅體現在行走的人數上(「在家上學」在如今的中國還是絕對的少數派,[3] 或許將來仍是),還在於它所堅持的價值與其中的艱辛——面對國內既有的教育制度、模式,及其背後的人生價值定位,「在家上學」看重孩子的成長過於成績,否定人生價值由分數、前途判定。與主流價值的對抗注定了這條道路的崎嶇,但選擇它的人卻深深明白行走其間的價值,其意義不會為外在環境、標準的變化而擱淺。

[1] 《中國青年報》(2011.09)曾以《在家上學逃離批量生產》為題,報導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等地的在家上學案例。《外灘畫報》專門選擇「在家上學」為532期(2013.03)的深度報導主題(http://www.jiaojianli.com/2492.html)。已成規模的「在家上學」案例有北京日日新學堂:http://video.caixin.com/2011-11-17/100328517.html;北京龍學園:http://blog.sina.com.cn/s/blog_a90071850101kll5.html
[2]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1-09/13/content_23407460.htm
[3] 據在家上學聯盟網站(http://www.bsxlm.com/portal.php)統計,在5000名註冊會員當中,真正實踐在家教育的大約1000人。

楊硯

八十後,學術踏進門,心系象塔外,念念不忘詩詞,執迷契阔谈宴、呢喃與愜望。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