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我憑什麼論斷呢?

FrancisPlane

七月二十八日,巴西世界青年節結束後,在飛返梵蒂岡途中,教宗方濟突然主動在機艙內和記者們暢談,但全球各地傳媒旋即沸沸揚揚,大標題是,「教宗:我憑什麼論斷呢?」

例如,“Pope Francis made a comment that supports homosexuality in the priesthood” (Washington Post), “Pope signals openness to gay priests” “…  he opened the door to a new era of reconciliation” (Wall Street Journal), 「(教宗)罕有地流露對同性戀者較為寬容的態度」(《主場新聞》 ), 「教宗開腔撐同志」(《熱血時報》)等。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在面書上表示,「教宗面對同志議題說:“Who am I to judge?” 我認為這種態度是真正的宗教精神的體現。那些站在不同的立場歧視他人的生活方式的人士,我們也應當問問他們:Who are you to judge?!」電子平台上有不少留言表示教宗的言論對持守傳統教會立場的人來說是當頭棒喝。

不少報章如《明報》更以首頁全版或大半版刊登有關新聞。

但教宗到底說了些什麼?當被問及對某一神職人員的私生活,和教會內有同性運動遊說的看法時,教宗回答說,「我們要分辨有人是同性戀者的事實,以及有人從事同性運動遊說的事實。如果一個人是同性戀者,並尋求上帝,也心懷良善,那我憑什麼論斷他呢?《天主教教理》已解釋得非常清楚,它說他們(同性戀者)不應該因這(傾向)被邊緣化,而應該融入社會中。問題不在於具有這性傾向,我們必須都是兄弟。問題(的癥結)在於藉著這傾向(而發動)的遊說:或是貪婪之輩的、政客的、共濟會等的遊說,許許多多的遊說,這才是更糟的問題。」[1]

教宗的說法絲毫沒有改變天主教會的「同性性行為是罪」的傳統立場。教宗只是清楚表示,具同性性傾向的人不應該被邊緣化,應該為教會和社會所接納,並融入其中。教宗的說法並無新意,也沒有偏離天主教會的傳統立場,而是反映了《天主教教理》第2358條的實意:「有為數不少的男女,呈現著天生的同性戀傾向。同性戀並非他們刻意的選擇;正是這事實為他們大多數人構成了一種考驗。對他們應該以尊重、同情和體貼相待。應該避免對他們有任何不公平的歧視。這些人被召在他們身上實行天主的旨意,如果他們是基督徒,應把他們由於此種情形可能遭遇的困難,與基督十字架上的犧牲結合在一起。」

無論如何,教宗的說法確實引起了廣泛的報導和關注,這清楚顯示意圖把宗教信仰規劃在一個純粹的私領域裡是不切合實際的。

Pope Francis talks with journalists as he flies back Rome following his visit to Brazil

由於傳媒取材總是選擇性的,教會立場因此容易被傳媒扭曲,難以在公共領域獲得全面報導。天主教會一向反對把性和生育切割,堅決否定同性性行為和同性婚姻,就在這大前提下,教宗的即興談話被傳媒大事渲染,但弔詭的是,天主教會對同性性傾向者的寬容和接納的基本立場自此廣為人知。這樣看來,傳媒這次倒是不自覺地幫了教會一個大忙。

誠然,無論在貧民窟或在記者會,教宗方濟都是滿有智慧和恩慈的。

傳媒的焦點顯然在「我憑什麼論斷呢?」,意圖把教宗的說法約化為「不可論斷同性戀者」的簡單信息。

稍微仔細閱讀教宗的說法,不難看見教宗要傳遞的三重信息:
一、必須分辨清楚,教會對同性戀者是寬容的,但對同性運動遊說是否定的。
二、教宗在上述說話之前清楚談到人若犯了罪,包括神職人員,只要真心悔改,上帝必然寬恕並且忘記他的罪。上帝所寬恕並且忘記的,人豈可再窮追不捨?
三、在這語境下,教宗提醒提問的記者說,若有人尋求上帝並心懷良善,我們憑什麼去論斷,窮追不捨呢?
傳媒斷章取義可以理解,但學者和基督徒應全面理解教宗的話意,體會其中的智慧與恩慈。

[1] 參,http://www.catholicnews.com/data/stories/cns/1303260.htm ,以及http://saltandlighttv.org/blog/world-youth-day/a-note-on-the-popes-remarks-to-journalists-en-route-to-rome

江丕盛

學者,積極推動信仰在公共領域發聲,並參與跨學科、跨文化和跨宗教之間的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