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尊重文化差異

Cultural-Diversity

幾個禮拜前,有位來自北京的穆斯林學生寫了封信給我,問及是否可能在中大校園供應清真食物。其實在他有此請求之前,我們已經有這個構想,並為此做了幾個月的工作。但因為當中涉及多項須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地方、成本和支援,所以至今仍未成事。不過,為了令中大社群可以學習尊重文化差異,我承諾在十二個月之內實現這個構想。

網上關於此事的討論不少。大多數人都認同須提供清真食物,但也有人不以為然。「為甚麼不提供佛教素食?為甚麼不提供猶太教潔食?」「你以宗教和文化為理由,要求中大開清真食堂讓你過齋月。如果我到回教國家讀書,他們是否會提供燒豬讓我過農曆年?」諸如此類。

香港是個大都會,以包容差異、尊重不同而著稱。無論你是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回教徒還是印度教徒,都能以各自的方式自由敬拜神。無論在政治立場上你信奉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左翼思想、右翼思想,都可以任意直抒己見。此外,香港是個移民城市,社會開放而文明,我們須要使訪客覺得安全,令鄰居感到賓至如歸。畢竟我們去旅行、去留學、去其他國家工作或生活時,都會希望得到相同感覺。

在西方國家生活過的人都會同意,倫敦、三藩市或溫哥華的唐人街,談不上是這些城市中最整潔衛生的地方。在沙士肆虐期間,多倫多有人說,疫症是唐人街居民散播的。我們很難受,因為覺得被人排斥。我們以少數族群或異鄉人的身分在國外生活時,需要別人的包容和接納,反過來,外地人來到我們的社會生活,我們也應當接納他們。

大學是社會的縮影。中文大學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己任。既然我們抱持這樣的偉大精神,就更應該學習兼容並蓄,只要這些行為不違反公平、正義和自由等我們素來信守的價值。
與不同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人交往,我們會學到兩件事。在差異的表層之下,我們會發現其他文化中的優點,甚或結交到好同伴。我中學時代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個印度人,我幾乎每天都和他打羽毛球。當研究生的時候,在實驗室中與我最要好的同事之一是個瑞士人,他在加拿大的雪山教我滑雪。更重要的是,我們以尊重、愛心和公平對待與我們不同的人(無論膚色、宗教還是性傾向),就會看到他們也以相同方式對待我們。我們甚至會看到他們改變。我在加拿大生活三年後,學會保持睡房和廚房整潔,與善待野生動物和大自然,並尊重少數族群。

托馬斯‧孟蓀(Thomas Spencer Monson)說過:「我們對待別人時,如果只以他們現時所處的模樣待之,那麼他們以後只會維持這個老樣子。如果我們對他們有所期望,認為他們應當成為某種人物,並以此待之,那麼他們就會變成那種他們應當成為的人物。」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尊重文化差異。

(本文原載於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網誌25-7-2013,蒙作者允許轉載)

沈祖堯

198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於同年獲香港醫學會獎。1986年,沈教授考獲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資格,開始其腸胃病學及腸胃內視鏡的專科訓練。沈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腸胃出血、幽門螺旋菌、消化性潰瘍、肝炎,以及與消化系統 相關的癌症。他先後於1991年及1997年取得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1992年加入中大醫學院,1998年晉升為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 沈教授的著作甚豐,曾在頂尖國際期刊發表超過五百篇論文,並為逾十五本著名期刊擔任評選委員。沈教授在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上的成就卓越,獲多項本港及國際的獎項,如香港醫院管理局傑出員工及團隊獎(1998)、中大校長模範教學獎(2003),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銀紫荊星章 (2004)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07)。 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期間,沈祖堯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名香港醫生同被《時代週刊》譽為當年 的「亞洲英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