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都可以被買賣……

money_2496962b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作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指,過去30年全球逐漸從「市場經濟」變成「市場社會」(market society):「我們生活在一個幾乎萬物都可以買賣的時代,只要有錢,再怎麼不可思議的東西都買得到。」

那六四的記憶,於中港融合和經濟得益下能否換取遺忘?

那七一對民主的追求,另類蛇齋餅粽的購物優惠和維穩搖滾,又能否阻撓上街的腳步?

那反國民教育「洗腦」,面對日復一日滲透的國情教材和內地交流活動,學校和老師又是否不得不逆來順受?

在河蟹新聞、人仔萬歲成為公共領域和媒體的主流,那言論自由是否已被淹沒?

若然今天仍未發生,那明天、後天或日後,我們又能否捍衛以上種種不變質?相信這不是個別媒體、樂隊、學校甚或個人的選擇,而是整體社會的價值取捨。

金錢萬能
桑德爾說:「人生,總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但今天,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了。」市場商品化與否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更引伸各種道德與政治問題。有說一個社會是否進步,取決於公共服務去商品化的程度,使之成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當香港的住房、醫療和教育等,都變成價高者得的「商品」,市場自由主義取得至高的榮耀與霸權,這確是社會的倒退。

近日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的「中國省市競爭力排行榜」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均指香港競爭力排名下降,會否是香港社會倒退的實證?

桑德爾指當錢可以買的東西更多,「市場以及市場導向的思考延伸到傳統上由非市場基準所規範的領域」,社會的不平等則愈來愈嚴重,而將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標上價格,亦不免導致其腐化或變質。

霸權當道
過去,金錢本是經濟中的一個交易媒介;現在,金錢已成為主宰社會一切價值的霸權。有錢可以得到各種特權、以及左右別人的生命權。

當富裕的優勢不僅是購買奢侈品,而是政治影響力、醫療、教育、住房等,那財富分配就成為個人在社會生活的基本權利和尊嚴的關鍵。相比之下,對貧困和中產人士而言,公共服務再不是「較差」和「較好」的選擇,而是「有」或「沒有」的生存之爭。當商業勢力無所不在,那民主、公義、生命、尊嚴是否也能論斤秤兩?

香港社會在政治、經濟、地產霸權當道下,小市民只能於夾縫中求生,而上街表達個人意願則成為唯一而關鍵的抗爭途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