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公車縱火案,只不過地點不同。 2009年在成都,從天回鎮開往市區的9路車被人用汽油點燃,27人遇難。這回是在廈門的BRT高架橋上,中年男子陳水總用汽油點燃了公車,47人遇難,包括8名剛剛從高考考場下來的高三學生。據媒體報導,陳水總因為年齡被誤填,為了享受基本生活保障金,在政府部門處處碰壁,被踢皮球幾十次之後,絕望之下,點燃了公車。
這場大火,印證了一個觀點:我們的社會正在斷裂。斷裂的社會中,上層日益寡頭化,少數人壟斷一切權力,控制多數人的命運,底層社會的戾氣也與日俱增。弱肉強食的社會,弱者無路可走,又無力反抗強者,只有拿普通人開刀。在這個過程中,弱者先是不滿,繼而是憤怒,然後是絕望,最後是孤注一擲。在中國,一直存在著負和博弈的傳統: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強者和弱者都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的社會總是週期性的大震盪。如果沒有新的思想資源介入,這一迴圈恐怕還會延續下去。
大火發生後,有則微博消息在網路上被瘋傳:“從某種意義上說,那輛被燒毀的公車,很像一個意味深長的隱喻:大家都在同一輛車裡,如果一個人絕望,那麼所有的人都不安全。所以,永遠不要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因為誰也無法保證下一個不是你我。”這條微博被轉發了上萬次,在某種意義上,這幾句話比很多大部頭的學術著作說理更透徹:我們都是一個共同體,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某個人的苦難可以成為某部分人的苦難,進而成為全社會的苦難。
我們這個民族向來都缺少絕對價值,沒有彼岸世界的救贖,此岸世界的荒謬被視為是無法擺脫的宿命,久而久之就將其視為正當,強權慢慢成為公理,公理逐漸變成真理。生存恐懼的威脅之下,個體總是以自我利益最大化來決定行為方式,逐漸變為極度理性的經濟動物。但是殊不知,個體表面上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最後卻是整個共同體的枯竭,最後除了極少人,絕大多數人反而都成為受害者。
所以,我們需要培育一種新的共同體意識,否則我們難以擺脫車毀人亡的悲劇。共同體的思想資源從哪裡來?聖經可為我們提供倫理資源:原來我們不僅同為上帝的創造物,我們單個個體的命運同時繞不開其他人的存在,個體必須與個體相連,由此構成共同體的命運。人是共有人性(co-humanity),他的尊貴在於他為上帝的形象所造,因此他不是孤獨的。
1623年,英國詩人多恩(John Donne)在瘟疫來臨之時,面對生死未卜的命運,寫下了這幾句感人的話:
沒有人是獨自存在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沖走一團泥土,大陸就失去了一塊,如同失去一個海岬,如同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園:任何人的死都讓我蒙受損失,因為我與人類息息相關;因此,別去打聽鐘聲為誰而鳴,它為你鳴。
【 编者按 】 北京首都機場前日發生爆炸,引爆炸彈的男子聲稱曾遭治安城管打致殘疾,因在機場內派發傳單受阻,遂引爆自製炸彈,有關新聞參見
• http://inews.mingpao.com/htm/INews/20130720/ca62325a.htm
• 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3-07-20/59279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