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資 • 值支? (二):重塑教育使命

直資。值支?banner newbg

2010年的新聞周刊(Newsweek) 將芬蘭選為全世界最優質的國家,主要是因為它擁有首屈一指的教育制度。與其他地方不同,芬蘭的教育著重的不是學術成就而是全人發展;不是競爭而是社群責任、不是問責與評核而是信任;不是高舉選擇而是提倡平等 (not academic but holistic, not competition but shared responsibility, not accountability but social trust and not choice but equity) [1]。

芬蘭是一個基督教的國家,政教關係仍然密切。政府相信教育是基本人權,所有教育經費從小學至研究院都是由政府支付,沒有人會因為學費失去優質教育的機會,也沒有人會因為經濟或能力接受次等的待遇,因為所有學校都是優質的,全國最優秀的人才不是投身投資銀行,而是基礎教育。芬蘭花在教育上的人均經費比歐美國家還低,卻締造了更高質素的學生,它的教學奇蹟提醒我們,要辨好教育,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個別學校是否轉直資,也不純是經濟資源的問題,而是社會是否看見教育的使命與願景。

教育是健康社會發展的基礎,一個優質社會的重要元素。教育事業商品化,過份注重地位、學術及體藝成就;讓教育資源傾斜向有經濟能力的階層,都不是社會的福祉。

在聖經裡,人有異於禽獸,唯有人是神按著衪自己的形象造的,因此每一個人無論貴賤,也應是尊貴的和被受重視的。教育是以道「鑄人」,不是鑄金的事業,也不是為了栽培一小撮有能力的人,而是看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讓他們得到造就,活出豐盛。

美國威爾斯利高中老師麥卡洛於學校畢業典禮中的演講「你並不特別」在網路上獲得熱烈迴響[2]。在演說中,他開宗名義地告訴畢業生:「你們並不特別」,因為人生最甜美的滋味,在於認清我們其實並不特別 — 因為每個人都同樣是特別的。

誠然,從校方的立場看,轉直資可爭取更多的資源提高教學質素,更有彈性去調整師資及收窄收生程度上的參差,讓學校有更大機會提升整體水平,這可謂是「大勢」所趨的選擇。但教育與世俗的產業不同,不可輕易隨波逐流,只重成果,不重使命。社會越是充滿競爭、高舉精英;政府政策縱然是倒行逆施,學校卻更應倒行逆「思」,拒絕一窩蜂地追求精英化的路線,持守「有教無類」的理想,顧念社會裡不同階層的需要。

前文提及半山名校考慮轉直資所引起的爭議,對筆者而言,特別扎心,因為這不只是社會事,也是家事,提及的那所學校正是孕育我成長的母校。想起兒時我這個在公共屋邨長大的小女孩,每次走過骯髒的「西環鷄鴨欄」,進入綠樹成蔭的校園,總覺學校有種地靈人潔的感染力。在學校的遊樂場上,無論住古堡大宅的名人子女,還是住公屋的平民子弟都混成一片,一起排隊、一起成長,從未覺得因為家境不同而有所芥蒂,也沒有爬不過的階梯。

我愛母校,也尊重校方的自主,但經歷母校的栽培,我更深深明白,教育對一個來自社會基層的孩子而言,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機會!希望往後的孩子,不論貧富,也能享受這份祝福。

[1] Sahlberg, Pasi: “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U.S.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Speech delivered on 9 December 2011 at Vanderbuilt University. 參http://www.youtube.com/watch?v=2kK6u7AsJF8. 2013年5月11日下載。
[2] Newsweek: David McCullough at Wellesley Commencement: ‘You Are Not Special’ (Video),2012年6月9日.參http://www.thedailybeast.com/articles/2012/06/09/david-mccullough-at-wellesley-commencement-you-are-not-special-video.html. 2013年5月11日下載。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