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直資學校也不支持直資學校。
我支持直資學校的存在價值,我不支持直資學校功利思想。
我支持直資學校,因為這是脫離教育當局監控的其中一個方法,香港教育局權力過大,五分之一的全港市民稅金由他們揮霍。教育理論日新月異,教育環境說變就變,但我們的官員仍然以舊思維掌管新時代,難得他們肯放權,讓學校自行收生,自行設計課程。
如果吳克儉看見情勢不對,收回直資學校的存在,反對者可能會殺錯良民。
基教辦學不應看重分數
我不同意聖士提反學生所說,聖士提反的精神是普及教育,因為在香港教育已算是普及,普及之後需要再提升,提升的結果就是要多元化,而不是朝接受有幾多A、幾多B的分數精靈來證明自己的學校有多厲害。聖士提反的精神應該是愛與關懷的普及,而非高分數的普及;聖士提反應該選擇優秀的學生,優秀的內容不應和考試分數掛;他們不止擇優,還要培養優秀的學生,對知識好奇,對弱勢同情,對公義堅持,尊重考試分數而不是看重考試分數,讓學生認識上帝,這就是基督教辦學的信念。
支持直資就是要讓學校借此建立不同的風格,培育各種樣式的未來主人翁。聖士提反反對的不應是直資這形式,而是反對學校把資源只投放在操練考試、以培養狀元為目的,招來的學費應去培養貧窮但有能力的學生,不要說一套做一套,教育學生是為了他們的將來,而不是迫他們適應過去的考核方法。
但事實是﹕「更不幸的是,學生不是原材料,他們是活生生的人,而我有理由相信,要把學習能力不一的學生同樣地教好,並不是名校所擅長的活。明白這個道理,大概就知道,為什麼有某名人在支持名校轉直資時,說學校『要收最好的學生』了。」
上文擇自主場新聞讀者歸一的觀點,教「好學生」或把學生教好,是校長和家長的深層思考。
直資無錯 可引好老師
如果把學生教好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是背後信仰的價值,那麼學校一方面接受政府補貼,一方面又能夠收取學費,校方就更加要把資源用去尋找有能力有需要的學子,或者發展教育多元,而非用前人辛苦經營的校譽,來加強學校以「收你是益你」的驕傲心態去對付叩門的家長,或者單以成績為收生標準。
香港名校九成以上是教會主辦,不止收優秀學生,更會照顧有需要的青少年。但這些名校的老師,不少在吃老本,只顧拋給小孩子繁重功課,再以分數作為權威權力之源。
這些老師曾經滿有理想,只是叩門家長卑躬屈膝,做就了他們的張揚,直資制度可讓學校引入更好的老師,美國的直資制度,賦高薪予有能力的老師。
我的看法是讓教育回到家長手裏,讓他們自己和孩子決定哪一類學校適合自己,不是全部中學都要保送畢業生上大學的。
搞清楚,直資沒錯,只錯在借直資搞成績而非辦教育的校長,也不要盡信反對直資的老師,或許部分是尸位素餐,想保住份筍工的打工仔。
(本文原載於《明報》 2013-7-10,蒙作者允許轉載。)